中国文学史
绪论
第一节元代社会与文学
一、民族压迫与融合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
它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占据和统治,明显具有民族掠夺性质。
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他们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西北少数民族,如畏兀儿,回回人)、汉人(原金朝汉族人)、南人(原南宋汉族人)。
政府中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
《元史·刑法志四》:“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报还,许诉与有司”。
民族压迫深重,科举制时断时续。
然而民族之间也有交流和沟通。
二、文化的沟通
元朝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重要性。
忽必烈制定的纲领:“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
”要求继承蒙古族的祖宗成法,采取中原王朝的仪文制度,力图把这两者融合起来。
人口的迁移,交通的发达,民族的杂居,也是导致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因素。
少数民族作家也主动接受汉文化的熏陶,还有以汉语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
三、都市的繁荣,俗文化兴盛
方孝孺:元以功利诱天下
发展经济措施:忽必烈在中统和至元年间,颁布一系列禁令,减免赋税,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国土的统一,交通畅顺,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市场,当时的大都,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
杭州是南方最繁华的都市。
随着市场的涌现,市民阶级也不断壮大,他们的思想意识,影响到包括戏剧创作在内的各个方面。
城市经济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杂剧、散曲、南戏、话本在宋代都非常兴盛。
四、思想活跃,信仰多元化。
程朱理学确立为官学,然而儒学声势的显赫却阻止不了其影响力的下降的趋向。
元朝统治者集团的上层,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在利用正统的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尊崇各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
因此,佛教、道教、乃至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原地区同样得到发展。
程朱理学影响下降,长期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
这说明了元朝的价值观念在变化,元代文学作品出现了众多违背封建礼教的人物,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
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了进仕机会,地位下降。
儒生审美情趣趋向市民阶级,儒生不幸文坛幸,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这也是促成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叙事文学的兴起
叙事文学的发展原因,是一些具有文化修养的作家加入到叙事性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抒情性文学退到次要的位置。
发展: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唐代)→说话: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宋代)→“说话”继续盛行,戏剧艺术趋向成熟
说经:讲演佛禅道理;合生可能属于即兴的滑稽技艺;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包公故事;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战争;后两者均属于有情节有人物的叙事性文学。
“说话”:《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
《娇红记》:描写娇娘和申纯的爱情悲剧,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切追求,文笔深刻细腻,其成就也不可忽视。
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发展到宋代院本,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宋代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技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为戏剧,它作为一门
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
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南戏和杂剧两种类型,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分别在南方和北方流行。
戏剧的繁荣:1,元代创作的剧本,数量颇多,《录鬼簿》和《录鬼簿续编》记载了元代投身于剧本创作的作家数百名。
2,在元代,戏剧演出频繁,拥有大量的观众。
3,在农村,戏剧则在戏台。
戏楼演出。
现在山西农村仍保留了不少元代的戏台遗址。
4,城乡演出活跃,自然涌现出众多的从业人员。
南戏和杂剧:杂剧风行大江南北,南戏主要流行与东南沿海。
杂剧和南戏的剧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剧本的唱词,则更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绪,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元代的两个戏剧活动圈:北方戏剧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
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第三节元代的抒情散文
散曲:之所以成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它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在语言方面注意格律,兼吸收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
在艺术表方面,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把散曲分为三品:一曰情深,二曰豪旷,三曰婉丽。
若以诗和词两种体裁比较,元诗的成就,则又大于词。
通俗文学追求新奇热闹的审美情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种种因素的合力,导致了诗风的变化,雅俗交融,情理兼具。
元代诗人创作上提倡“宗唐得古”。
第四节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元代文学:自然与显畅自然:所谓自然,就是真实地摹写作者的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地看到“时代之情状”,从而体悟到流注在故事中的旨趣。
显畅:把简单的故事写得波澜跌宕,透彻地表现悲欢离合的情态;刻画人物力图揭示主人公内心奥秘,曲尽形容,鲜明地显示其个性特征;语言风格上,崇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俚语,以及衬字、双声、叠韵,生动跳挞地绘声绘色。
审美情趣:意蕴、温柔、敦厚
“迨夫曲之妙,极古今好丑、贵贱、离合、死生,因事以造形,随物而赋象。
”学者们都看到了元杂剧具有曲尽人情、透彻无遗地变现事物的特点,而且都用“极”这一强烈的字眼给予形容。
贯酸斋序《阳春白雪》曾举出散曲有“滑雅”、“平熟”、“媚妩”、“豪辣浩灿”,豪辣浩灿、酣畅尖新在当时被视为曲作的最高境界。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小说
第一节说话艺术
一、说话
1.说话:隋代《启颜录》记杨素的儿子玄感曾对候说:“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
”唐代已有“说话”的活动,内容纷杂,宋代承唐而来,民间说话出现职业化与商业化的特点。
“四家”之说,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讲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战争之事;合声(生)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
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显然有别。
2.话本:随着说话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传世宋元话本: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二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三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
第二节小说话本
一、小说话本的体制:1,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叙述之事多
与主题相关或相似。
2,正话,则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3,结尾,总结主题之语,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作散场”之类客套话。
二、小说话本的题材
1. 爱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
《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和崔宁;
2. 公案故事:反映出民众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关注,以及对生存权利、社会治安的深重忧虑。
《错斩崔宁》
三、小说话本的特点: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
第三节讲史话本
宋元讲史话本又称“平话”,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称之为“平”当时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现存的有《梁公九谏》、《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元代讲史平话有:元至治建安虞氏刊印《全相平话五种》,即《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前汉书平话续集》及《三国志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