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解PPT课件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医学课件
24
传变:
循经传-病情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越经传-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本经自病-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
病,也称“直犯”。
直中-病情严重,初起即为三阴病 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第次之分 并病-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有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医学课件
22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伤寒论》讲义
医学课件
1
欢迎进入《伤寒论》课程学习
“医岂易知乎哉!知其浅而不知其深, 尤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 也。……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 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医学心悟》
医学课件
2
第一章 绪论
学习《伤寒论》的意义
1、伤寒多名家 2、属于提高课:方剂、诊 断等为基础课 3、具广泛实践性,历代注 家500余
肾),病机是心肾虚衰。治以或回阳救逆,或 育阴清热
厥阴病-末期(终末),病位在里(肝),病
机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治以寒温并用,攻 补兼施
医学课件
23
六经辨证体系特色:
以六经病为纲,汤方证为目
六经辨证的意义:
辨疾病病位:表里、脏腑 辨疾病病性:寒热、虚实 辨疾病发展趋势:
阳证转阴-加重 阴证转阳-向愈。 定位、定性、定量、定向
医学课件
19
第七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
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
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 后所表现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又是互相联系、 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14
温病学家对仲景理法方药的继承与发展
温病学家对经方的衍化应用
白虎汤 化斑汤 炙甘草汤 复脉汤 三承气汤 五个加减承气汤 栀子豉汤 凉膈散
医学课件
15
温病学家对仲景理法方药的继承与发展
治则治法的继承与发扬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 在温,而在利小便”
由“先解表后治里”发展为“表里同 治”
医学课件
12
第四节 伤寒与各经典学科的关系
理论基础
奠基作用
《内经》
《伤寒论》
《温病学》
姐妹篇
《金匮要略》
医学课件
13
《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内容
明确提出了“温病”
论述了大量温热证
肺热咳喘证、肠热下利证、湿热发黄证
有适用于温病的治法
清泄热邪、育阴清热、急下存阴、清热生津
有适用于温病的方剂
白虎汤、承气汤、陷胸汤、白头翁汤、麻杏 甘石汤、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
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
《伤寒论》《金匮要略》 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
(1065年)
医学课件
8
《伤寒论》的版本:
宋本 宋代·林亿校正(原刻本已不复见)
赵本 明代·赵开美复刻本
成注本 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医学课件
9
第三节《伤寒论》学术渊源与成就
学术渊源
1、基础理论:《内经》《难经》《阴阳大论》 2、诊法: 《内经》《难经》 3、药物: 《神农本草经》《胎胪药录》 4、方剂: 《汤液经》 5、亲身反复临床实践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医学课件
10
附:《伤寒论》原文内容
辨脉法第一
辨可发汗第十六
平脉法第二
辨汗后脉证并治第十七
伤寒例第三
辨不可吐第十八
痉湿暍第四
辨可吐第十九
六经病篇 伤
霍乱病篇
寒 十
劳复病篇 篇
辨不可下第二十 辨可下第二十一 辨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
辨不可发汗第十五 二十二
医学课件
11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 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确立了若干基本治则与治法。 创制与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剂。 (众方之祖陶弘景语) 奠定了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基础。
由“单纯急下存阴”发展为“攻补兼 施”
医学课件
16
第五节 伤寒的涵义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 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注意:与西医之伤寒不同
医学课件
17
第六节 伤寒病因发病与传变
病因:
四时之气 冬日感寒邪,感而即病为伤寒。 不即发,至春感温气而发为温病,至夏感
暑气为热病 非时之气 由反常气候变化所致。由于传染性大,又
称“疫病”。
医学课件
18
发病: 与体质强弱、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相关
传变途径: 主病“从肌表皮毛而入”之说。
传变(推后于第七节)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