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全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全

(注:其中加粗的知识点考大题的概率为99.9%、还有编辑时可能有误差请大见谅、祝大家考个好成绩!!!)绪论1.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变化规律。

动物生理学研究水平:①整体和环境水平;②器官和系统水平;③细胞和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2.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3.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机体受到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通过反射活动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4. 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如:排便、分娩、血液凝固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如:血压、体温、肺牵张、血钙、第一章、细胞的功能1.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指一些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的方式。

如:二氧化碳、氧气易化扩散:某些物质需要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

如:Na+通道易化扩散分类:载体介导的异化扩散、离子通道介导的异化扩散。

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下,通过消耗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消耗能量(3)需要载体介导(1)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钙泵、碘泵(2)继发性主动转运如:主动转运分类: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分类:(1)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2)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3)由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分类: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①受体识别配体并与之结合②激活与受体耦联的G蛋白③激活G蛋白效应器④产生第二信使⑤激活或抑制依赖第二信使的蛋白激酶或通道G蛋白耦联受体:是一种与细胞内侧G蛋白的激活有关的独立的受体蛋白质分子。

G蛋白:是鸟苷酸结合蛋白的简称,具有耦联受体和激活效应蛋白的作用。

第二信使:将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的信息,传达给细胞内的靶蛋白的小分子物质。

第二信使有:cAMP、肌醇三磷酸、二酰甘油、环鸟苷酸和Ga2+等;第一信使:就是激素。

3.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细胞的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反应(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的能力。

刺激: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产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发生的反应(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时,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

刺激三要素: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细胞兴奋时的兴奋性变化:绝对不应期:完全丧失兴奋性,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相对不应期:兴奋性开始恢复,低于正常,↓较强刺激能引起反应;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较弱刺激能引↓起反应;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

↓正常细胞生物电现象:一个活的细胞无论是它处于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

其中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也称膜电位或跨膜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极性: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只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快速、可逆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产生机理:(1)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和电位差(2)膜选择透过性(3)静息状态下膜对离子有选择通透性动作电位产生机理:(1)极化: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的电位状态(2)去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逐渐减小的过程(3)反极化:膜两侧电位差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4)复极化:膜电位恢复到极化状态(5)超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的状态峰电位:动作电位曲线第一部分的一个迅速发生和迅速消逝的较大的电位变化;后电位:负后电位(后去极化);正后电位(后超极化)。

超射:膜电位高于零点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阈电位: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除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兴奋在一个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跳跃式传导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分类:经典的突触传递、接头传递、电突触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部位。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小体:由突触的前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成的许多小支,每个分支末端球状膨大而形成。

经典的突触传递过程:(1)突触前过程:神经冲动(动作电位)传到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2+通道打开,Ca2+内流,Ca2+依赖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到突触间隙。

(2)突触后过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化学门控通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某离子通道的通透性改变,突触后膜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

这种电位变化又叫突触后电位。

接头传递:神经--骨骼肌接头:运动终板接头前膜:囊泡内含乙酰胆碱(ACh)接头间隙:约50--60nm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存在ACh受体、还有乙酰胆碱酯酶)经典的突触传递与神经--骨骼肌接头传递的特点:(1)单方向性(2)有时间延迟(3)易受环境和药物的影响(4)易疲劳性第二章血液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淡黄色、包括(水、血浆蛋白低分子物质)。

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5%葡萄糖、0.9%NlCl、1.9%尿素血浆的PH: 7.35~7.45。

耐受极限: 7.00 ~7.80血液的功能:1.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液通过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成分,可以实现营养、运输、参与体液调节、防御保护和酸碱缓冲等功能。

2.营养功能:血浆中的蛋白质起着营养储备作用。

3.运输功能:结合蛋白4.参与体液调节:体内个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由血液运送而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改变其活动。

5.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对外来细菌和异物机体内坏死组织具有吞噬、分解作用;淋巴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都能对抗或消灭毒素或细菌;血浆内的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和纤维系统物质等参与凝血-纤溶生理性止血过程。

白细胞:根据其细胞质中有无特殊的嗜色颗粒,将其分成粒细胞和无粒细胞。

粒细胞又依据所含颗粒对染色剂的反应特性,被区分为中性粒细胞(红色和蓝色)、嗜酸性粒细胞(红色)和嗜碱性粒细胞(蓝色);无粒细胞则可分成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血小板:特性;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粘附、聚集、释放反应、收缩、吸附。

生理功能;1、参与凝血 2、参与生理性止血3、保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血液凝固:血液由溶胶状态凝结成血块的过程。

血液凝固过程: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第二阶段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激活物作用下变成凝血酶;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成纤维蛋白。

影响因素: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凝血因子直接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外,温度、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也可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第三章:血液循环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

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次/min)为单位。

第一心音:发生在心收缩期的开始,又称为心缩音。

“扑“,声音低沉,持续时间长。

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的开始,又称为心舒音。

“通”,声音高,持续时间短。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后负荷心肌细胞的特点:收缩性、自动节律性心肌的生理特性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正常起搏点:窦房结异位起搏点:即窦房结以外的其他起搏点。

它们位于心脏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室性...在显著异常的情况下,普通心肌细胞也可具有自律性,而成为异位起搏点。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A、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每搏输出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B、心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C、外周阻力: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脉压↑D、大动脉管壁弹性:弹性强---→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弹性弱---→收缩压↑舒张压↓脉压↑E、循环血量:循环血量↑---→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第四章:呼吸呼吸:机体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外呼吸:生理学中将呼吸器官的通气和换气合称外呼吸。

内呼吸:组织换气称为内呼吸。

胸膜腔内的压力: 负压形成机理:吸气末、呼气末胸内压 = 肺内压–肺回缩力= 大气压–肺回缩力= –回缩力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量。

肺容量=肺活量+余气量(指肺内容纳的气体量)氧的运输:物理溶解: 1.5 %化学结合: Hb + O2 = HbO2CO2运输:物理溶解(5%)化学结合碳酸氢盐(87%)、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Hb-NH2 + CO2 = Hb·NHCOOH氧离曲线表示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呈“S”形。

反应不同PO2下O2与Hb结合情况。

PO2 : 8.0~13.3kPa (60~100mmHg )较平缓—在高山、呼吸性疾病PO2 :5.3~8.0kPa (40~60mmHg ) 较陡—动脉血组织液PO2 :2.0~5.3kPa (15~40mmHg ) ,最陡—组织代谢增强时,有足够氧供应影响氧离曲线位移的因素:温度的影响、pH值和PCO2的影响、DPG的影响第五章、消化与吸收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