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优美的景观艺术作品,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人文条件更是千奇百态。
如果我们剖开各种独特的现象而从共性视角来看,园林的形成离不开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需要等三大背景。
1 自然造化。
伟大的自然具有移山填海之力,鬼斧神工之技。
既为人类提供了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多姿多彩的造园材料,又为人类创造了山林、河湖、峰峦、深谷、瀑布、热泉等壮丽秀美的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魅力,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不同国家,然而,各民族对自然美或自然造化的认识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艺术家的加工提炼,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因此,认为整形灌木,修剪树木,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比较,是美的提炼和升华。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是美的天使,如花木虫鱼等是不能加以改变的,否则就破坏了天然、纯朴和野趣。
但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观察自然因子或自然风景往往融入个人情怀,借物喻心,把状写自然美的园林变成挥洒个人感情的园地。
所以,中国园林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炼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而英国风景园林的形成也离不开英国人对自然造化的独特欣赏视角。
他们认为大自然的造化美无与伦比,园林愈接近自然则愈达到真美境界。
因此,刻意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再现自然、回归自然,然后使人从自然的琅嬛妙境中油然而生发万般情感。
可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园林形成中各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着自然造化。
自然造化形成的自然因子和自然物为园林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社会历史发展。
园林的出现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它必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同时,社会历史的变迁也会导致园林种类的新陈代谢,推动新型园林的诞生。
人类社会初期,主要以采集渔猎为生,经常受到寒冷、饥饿、禽兽、疾病的威胁,生产力十分低下,当然不可能产生园林。
直到原始农业出现,开始有了村落,附近有种植蔬菜、果园的园圃,有圈养驯化野兽的场所,虽然是以食用和祭祀为目的,但客观上具有观赏的价值,因此开始产生了原始的园林,如中国的苑囿,古巴比伦的猎苑等。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以后,园林经历了由萌芽到形成的漫长的历史演变阶段,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各种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
如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古巴比伦园林、古波斯园林等。
后来,又随着社会的动荡,野蛮民族的入侵,文化的变迁,宗教改革,思想的解放等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各个民族和地域的园林类型、风格也随之变化。
就以欧洲园林为例,中世纪之前,曾经流行过古希腊园林、古罗马园林;中世纪1300多年风行哥特式寺院庭园和城堡园林;文艺复兴开始,意大利台地园林流行,宗教改革之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勃兴,而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加速了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发展。
这一事实表明,园林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同时,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而变迁,社会文明进步而发展。
3 人们的精神需要。
园林的形成又离不开人们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来自神话仙境,来自宗教天堂,来自文艺浪漫,来自对现实田园生活的回归。
古希腊神话中的爱丽舍田园和基督教的伊甸园,曾为人们描绘了天使在密林深处,在山谷水涧无忧无虑地跳跃、嬉戏的欢乐场景;中国先秦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悬圃、王母瑶池、蓬莱琼岛,也为人们绘制了一幅山岳海岛式云蒸霞蔚的风光;文学艺术创造的“乐园”对现实园林的形成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同时,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对美的追求和人生哲理的揭示,亦对园林设计、艺术装饰和园林意境的深化等,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古今中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和风景画,对自然风景园林的勃兴曾经起到积极作用。
园林还可以看作是人们为摆脱日常烦恼与失望的产物,当现实社会充满矛盾和痛苦,难以使人精神得到满足时,人们便沉醉于园林所构成的理想生活环境中。
田园生活就是人们躲避现实、放浪形骸的最佳场所。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e,前70~前17)就曾竭力讴歌田园生活,导致了古罗马时代乡村别墅的流行;我国秦汉时期隐士的田园育蔬垂钓,终于促成了魏晋时期归隐庄园的时尚。
世界园林历史阶段划分总观世界园林历史,数万年来,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四大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的孕育作用人类最初树巢而居,茹毛饮血,如同鸟兽,后来巢穴而居,采集渔猎,艰苦度生。
在这种文明条件下,人类处于对大自然环境的被动适应状态,饥饿和死亡常常逼近人类,所以人类不可能产生更高的精神享受要求,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园林。
然而,在采集渔猎过程中,人类被动植物的形态、色泽等外观特征所吸引而逐渐有了动植物崇拜。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蓄养鸟兽的场所。
这些人工管理的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于是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农业文明形成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在农业文明初期,古埃及出现了宫苑、圣林和金字塔,古希腊出现庭园、圣林和竞技场,古巴比伦出现了猎苑、圣苑和“空中花园”,中国出现了宫室和用于田猎、祭祀和训练军队的囿。
这些园林形式、风格和内容随着各民族文化传播及自然地理环境变迁而不断交流、融合,或得以丰富发展,或者绝灭,而个别形式与风格被其它园林吸收,或者融合而形成新型园林。
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而在同一园林体系之内,又由于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差异和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跃式发展。
然而,经济发展中的盲目性、无序性和掠夺性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另外,城市的不断扩大膨胀,人口密集、工业相对集中又造成城市大气污染和环境恶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提出各种理论学说和改造方案,其中就有自然保护的对策和城市园林化的探索。
美国园林学家奥姆斯特德则开创了自然保护区和城市园林化的先河。
于是,由美国率先,欧洲并起,大兴城市园林化,实行街道、广场、公共建筑、校园、住宅区的园林绿化一体化,并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园林。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
但是,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如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自然灾害频冗等。
人类逐渐认识到在利用、改造、开发大自然的时候,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利于自然资源的恢复、更新和再生,使社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园林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信息文明时代确立生态园林目标,维护生态平衡,也成为建设新型园林的必由之路。
中国园林历史阶段划分萌芽期(夏—春秋战国)我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农业和手工业都有相当的发展,那时已有青铜器,有锛、凿、刀、锥、戈等工具,为营造园林活动提供了物质技术上的条件。
因此,在夏朝已经出现了宫殿建筑——四合院雏型。
商朝的甲骨文是商代文化的巨大成就。
商代已有历法,有相当的天文知识;雕刻艺术也很发达。
从商朝的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情况看,已具备了造园活动的基础,而甲骨文中又有园、圃、囿等字。
其中,囿已具备了狩猎、观赏等园林活动内容。
西周时,出现灵囿、灵台、灵沼等集田猎、登高、垂钓于一体的皇家园林。
可以称为田猎型自然山水园林。
及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各国竞相筑台建宫,比囿更美的园林——苑开始出现了。
生成期(秦—两汉)由分封采邑制转化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初步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可以称为宫苑型自然山水园林。
其次,皇亲国戚,将相豪门,富商大贾开始投资园林,标志着私家园林兴起。
发展期(魏晋—隋)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中国处于分裂状态。
而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佛道儒竞相登坛,思想活跃的局面。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庄园异军突起,一大批饶有田园风光的私家园林涌现。
可以称之为田园型山水园林。
与此同时,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寺观园林也开始勃兴。
园林艺术兼融佛、道、儒诸家的美学思想而向更高的水平跃进,奠定了中国山水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全盛期(唐—两宋)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健全、完善,在前一时期的诸家争鸣的基础上形成儒、释、道互补共尊,但儒家仍居正统地位。
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意气风发、勇于开拓、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
科举制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中国文人、士流建功立业的创造性。
从这个时代,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有过的何等宏放的风度和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独特风格即写意山水园林在文人士流的作用下开始出现了。
两宋时期,中国封建科技、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勃兴,这些都为传统的封建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由于大批文人参于园林营造,使写意山水园林向更高水平迈进,中国园林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成熟期(元—清末)元明清诸王朝,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封建文化也愈来愈呈现衰颓的迹象。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唐宋写意山水园林优秀传统而趋于精致,一卷代山、一勺代水,表现了中国写意园林的最成熟风格,可以称为成熟型写意园林;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城镇工商业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加之各地的气候、物产和人文条件的差别,私家园林逐渐分化,先后有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和岭南园林脱颖而出。
表现出中国园林适应时代的发展,由浓郁的文人风格向世俗化演变的倾向。
融合期(民国—新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王朝,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时尚文化。
中国处于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激烈碰撞、社会急剧动荡,中国园林伴随中国新文化建设也经历着一个严峻的由现代化启蒙而导致的变革过程。
各类公园的建立,从根本上扭转了园林的服务功能和发展方向,西方造园理论思想,结合中国民族传统造园理论方法,促进了中外园林艺术风格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