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戏曲文化PPT优选课件

中国的戏曲文化PPT优选课件

在皮簧戏衍变为京戏的过程中,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改笛子为胡琴, 统一了伴奏乐器以后,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善于 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进行革新尝试,形成了 皮簧戏舞台上争奇斗胜、百花齐放的局面,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 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 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一度称“平剧”,后称京剧。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 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 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 “梆罗卷”。
豫剧音乐分有四个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 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 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 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4
楚剧
楚剧,旧称西路花鼓、黄孝花鼓, 1926年改用现名,大约于百年前在鄂东流 行的哦呵腔基础上融合黄陂、孝感一带的 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形 成。
2020/10/18
5
川剧
川剧是中国戏曲中十分罕见的以昆、高、 胡、弹、灯五种声腔为一体而构成的剧种。 主王梦生《梨园佳话》称:“徽调者,皮簧是也。”可见在民国初年还有
人把皮簧称作徽调。但严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二簧
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至清末民初,
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
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
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
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
北京。
在皮簧戏衍变为京戏的过程中,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改笛子为
胡琴,统一了伴奏乐器以后,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在不同程
度上都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进行革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在经历漫漫
千年的积淀过程中,它凝聚的纷繁瑰丽的
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更是直接揭示了中
国人所崇尚的审美原则和兴趣,戏曲在很
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精神在艺术舞台上的
体现。有着八百余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 逐渐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戏曲图片欣赏 戏曲介绍
2020/10/18
10
越剧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 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 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 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 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 在浙东乡镇演出。
2020/10/18
11
谢谢您的聆听与观看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2020/10/18
8
豫剧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 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 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 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 有豫剧演出。
2020/10/18
9
京剧
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 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 二腔合流。《燕京岁时记》载:“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咸丰以后,专重 二簧。”其中所提二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内的皮簧戏。王梦生《梨园佳话》 称:“徽调者,皮簧是也。”可见在民国初年还有人把皮簧称作徽调。但严 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 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至清末民初,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 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 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 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 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
新尝试,形成了皮簧戏舞台上争奇斗胜、百花齐放的局面,迅速促进了
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
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一度称
2020/“10/1平8 剧”,后称京剧。
3
京剧 豫剧 越剧 评剧 黄梅戏 吕剧 川剧 楚剧
2020/10/18
戏种介绍
2020/10/18
1
2020/10/18
2
起源:
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
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
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燕京岁时记》载:“咸丰以前,最重昆腔高腔……
咸丰以后,专重二簧。”其中所提二簧,即指包括西皮在内的皮簧戏。
6
吕剧
吕剧曾称“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系 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扬琴”(又称“山 东洋琴”)演变而来。
2020/10/18
7
黄梅戏
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 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 舞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 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 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 戏的前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