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剧常识 ppt课件
元杂剧角色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 末、大末、二末等。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 旦、老旦、小旦等。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 二净之别。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祗(zhī)从 (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妇)、 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 流氓)等。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 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5、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 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 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 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 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体裁特点
白又叫宾白,即剧中人物的台词、道白。因 杂剧以唱为主,故把道白称为“宾”。元杂剧的 宾白,除一般的独白、对白外,还有定场白、冲 场白、背白和带白。定场白是角色第一次上场时 作的自我介绍。
如《窦娥冤》第一折里赛卢医第一次上场念: “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 医死了”。然后自报姓名、籍贯、身份之类。这 是元杂剧的一种程式,可以看出话本说唱的影响。 冲场白是角色再次上场的说白。背白是角色背着 同台其他角色向观众的独白。带白是插在曲词中 的道白。
• 幕(戏剧情节发展在时间上的一个大段落) 场(小于“幕”的一个情节单位)
体裁特点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 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 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 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 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 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 的形式。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 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 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 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 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 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科又叫科范,指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音 响效果等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把盏科”。
元杂剧角色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副末、冲 末、大末、二末等。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 旦、老旦、小旦等。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 二净之别。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祗(zhī)从 (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妇)、 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 流氓)等。
体裁特点
在内容上,杂剧的每一折均由唱、白、 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包括宫调曲 牌名称和曲词。剧本里唱词前面都标明宫 调与曲牌的名称,如[正宫·端正好]、[商 调·集贤宾],“正宫”、“商调”是宫调名 称,“端正好”、“集贤宾”是曲牌,即 曲子的名称。曲谱是固定的,戏曲家按谱 填词即可。元杂剧规定一折戏只能唱同一 宫调的一套曲子,首尾一韵;还规定一本 戏由一个角色唱到底,其他演员只有道白。 男主角唱的叫末本,女主角唱的叫旦本。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 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窦娥冤
戏剧是什么?
❖戏剧是一门集舞台、语言、音乐、
肢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戏剧的组成要素: 文学(剧本) 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唱腔) 美术、雕塑(布景、灯光、舞台) 舞蹈(动作、姿态) 表演(中心要素)
❖ 戏剧分类:
❖ (1)按作品的内容性质分: 悲剧 喜剧 正剧
❖ (2)按表演形式划分: 话剧 歌剧 舞剧 歌舞剧 诗剧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 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这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 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 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 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 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体裁特点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 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 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 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 调 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 明宫调。
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 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 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 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 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 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 • 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 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 作家。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 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 化名人之列。
7、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 “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 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 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 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8. 窦娥的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反映的是 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使百姓有口难言。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 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相信善良的人们都希望窦 娥能幸福地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 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 (3)按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不同: 历史剧、现代剧。
❖ (4)按作品容量大小和结构: 多幕剧、独幕剧
❖ (5)按地域色彩不同: 京剧、川剧、、黄梅戏
❖ 把握戏剧语言
❖ 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环境、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 的姿态、动作、表情等。
❖ 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
• 戏剧情节
•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戏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