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课程内容第一节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学一、高等教育(一)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1、国外高等教育的演变2、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二、高等教育学(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提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4、有助于高校教师有专业化发展第二节高等教育及社会的关系一、高等教育及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教育为政治服务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方面: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容(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高等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能动地作用于政治。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实现其政治理想。

1、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1.2、通过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2.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一、二、高等教育及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及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着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及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一)(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1.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2.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总之,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主要通过培养高层次的、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开发知识的创新,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三、高等教育及科学技术的关系(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传递和积累而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3、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四、高等教育及文化的关系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及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3、高等教育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4、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一)18世纪以前建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高等学校的第二个职能——发展科学始于柏林大学的建立。

1810年德国人洪堡创办柏林大学。

(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三)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四)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校职能的新拓展Ⅲ.考核知识点一、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的概念。

二、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三、高等教育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关系。

四、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的构成。

Ⅳ.考核要求一、识记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

二、了解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事件和历史影响,如:柏拉图的学园、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威廉.冯.洪堡及柏林大学、威斯康星思想及中国商代的“右学”、稷下学宫、鸿都门学和宋朝书院等。

三、理解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四、能够从高等教育及社会发展诸因素关系的角度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

五、了解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大学职能体系的构成。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Ⅰ.学习的目的及要求理解和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认识这些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了解高等教育理论中关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通才教育和英才教育、英才教育及大众教育、教育的效率及公平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内涵及相互关系。

能够运用高等教育有关理论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Ⅱ.课程内容第一节高等教育目的概述一、高等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及高等教育目的(二)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

从本质属性上讲,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

同时高等教育目的受社会现实的制约,又具有客观性。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体系结构(一)高等教育目的及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具有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和法令性的特点。

2、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二)高等教育目的及高校培养目标(三)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制定的对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具体规格。

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层次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三个基本方面。

(四)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指为高校为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程体系和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这种结果应该是可以用“特定的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标识”的,课程目标是落实专业目标的手段。

三、高等教育目的作用(一)导向作用(二)调控作用(三)评价作用(四)激励作用(五)选择作用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一、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二、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达方式略有变化,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没有发生变化。

1、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教育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及全面发展教育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其理论要点如下: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看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其次,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看人全面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再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最后,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全面发展教育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除在思想上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外,还要在行动中注意以下三个途径。

1、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

尽管高等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教学的主阵地不可放弃。

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第四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几个理论问题一、社会本位及个人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一) 社会本位及个人本位的主要观点社会本位主义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而个人本位价值观则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

(二)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主义”及“个人本位主义”1、这两种价值观观察高等教育的视角不同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及整合二、通才教育及专才教育——两种教育目标观(一)通才教育及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

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它也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其次,教育内容及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

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及专才教育之争,近代以来主要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

(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三、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高等教育发展观(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二)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1、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2、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就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四、高等教育的平等及效率(一)高等教育平等1、对教育平等的不同理解(1)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教育平等及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3)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着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2、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及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二是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三是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二)高等教育的效率(三)如何处理平等及效率间的关系1、平等及效率的关系(1)平等及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2)平等及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2、我国当前处理平等及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