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古诗诗句描写春天的诗句古诗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来御柳斜。
--韩愈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苏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春游—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马踏春泥半是花。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见:显现。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唐·刘方平《代春怨》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唐·令狐楚《春游曲三首》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
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野渡:野外渡口。
唐·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两句写初春将近时的景色。
唐·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闕成口号先赠交亲》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唐·杨凌《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唐·李白《月下独酌》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唐·刘长卿《饯别五十一南渡》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杜甫《登楼》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唐王驾《春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李山甫《寒食二首》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
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杜甫《曲江对雨》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
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
漏泄:透露。
唐杜甫《腊日》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杜《远怀舍弟颖观等》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杜甫《清明二首》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钱起《春郊》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戴叔伦《苏溪亭》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
未匀:参差不齐。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张籍《春别曲》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
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唐杜甫《春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韩愈《春雪》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
绝胜;远远胜过。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宋·黄庭坚《清平乐》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寒食二首》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晚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唐赵嘏《喜张沨及第》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宋·陆游《马上作》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宋·陆游《豆叶黄》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宋·辛弃疾《浣溪沙》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王维《春晓》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宋·姜夔《扬州慢》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分析】这首词描写江南春色。
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
篇尾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一个“忆”字既道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1.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3. 海楼: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
4. 大荒:广阔的原野。
5. 天镜:比喻明月。
6. 怜:爱。
7. 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白杨礼赞》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学习过程:(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作者简介: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结构分析:1、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是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2、教师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
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后面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明确: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