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蓝海战略一、什么是蓝海战略2005年由[韩]W.钱.金和[美]勒妮.莫博涅共著的《蓝海战略》一书风靡全球。
该书提出:现代企业的市场天地由两种海洋构成——红海和蓝海。
“红海”代表当前业已存在的所有行业和市场,是已知的市场空间。
在已知的市场空间里,按既定的游戏规则展开针锋相对的竞争,获得发展,便被称为“红海战略”。
“蓝海”代表当前还不存在的产业,是未知的市场空间。
超越产业竞争,开拓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便被称为“蓝海战略”。
蓝海战略是企业通过开创新的、未被竞争对手重视的市场领域以达到扩张目的一种战略。
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从与对手的竞争转向为客户提供价值的飞跃;通过跨越现有竞争边界看市场以及将不同市场的客户价值元素筛选与重新排序,企业就将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实现同时追求“差异化”和“成本领先”。
二、蓝海战略的主要内容(一)蓝海战略的理论基石蓝海战略的理论基石是价值创新,价值创新力图使客户和企业的价值都出现飞跃,由此开辟一个全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
蓝海战略的价值创新内涵是一种集成创新, 它不拘泥于某个要素的创新, 不局限于本行业的规则, 不只为满足现有顾客的需求而生产或服务。
蓝海战略的创新, 要求企业重塑行业规则, 甚至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行业, 一旦被创造出来, 也随之开发出一系列的消费者需求, 从而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 蓝海战略是以战略行动为分析单位, 随着其他企业的跟随战略, 蓝海也会慢慢变成红海, 于是行动也要随之改变, 也就是随着市场或行业的成熟,蓝海的战略行动也要一步步升级, 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二)蓝海战略的管理方法蓝海战略承袭前人的思路,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分析框架,首先聚焦于客户价值,再通过一系列规定动作完成对客户价值的排列组合,最终形成全新的业务战略。
蓝海战略体系的“战略布局图”、“四步操作框架”、“四象限战略视觉图”三个工具和六项原则,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制订与实施系统。
蓝海战略体系具有内在统一的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思维逻辑,在客户分析概念上提出了客户三层次理论,尤其突出其“非客户”概念在战略突破上的作用。
值得说明的是,蓝海战略体系容易被人理解。
这有利于管理者将企业战略更广泛地同更低层次的员工交流,赢得他们的认同和拥护,以提高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三)蓝海战略的六项原则蓝海战略提出六项原则,其中四项为战略制定原则,两项为战略执行原则。
1.重建市场边界。
重新构筑市场的边界,打破现有竞争局面,从而开创蓝海。
蓝海战略重新构筑市场边界有6 个基本方法(即六方式分析框架):放眼替代性行业,放眼行业内的不同战略类型方式,放眼客户链方式,放眼互补性产品或服务,放眼客户的功能性或情感性诉求,放眼未来。
2.注重全局规划。
蓝海战略开发了一种取代传统战略规划过程的方法,该方法不是通过撰写文件,而是通过描绘战略布局图,持续地制订和调整战略,使更多的员工提高创造性,拓展企业的蓝海视野。
战略布局图更加易于理解便于沟通,从而使得执行更加有效。
3.超越现有需求。
为使蓝海规模最大化,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战略思维:一是不只把视线集中于现有客户,还需要关注潜在顾客;二是并不一味通过个性化和细分市场来满足顾客差异,而是积极寻找买方共同点,将潜在顾客置于现有顾客之前,将共同点置于差异点之前,将合并细分市场置于多层次细分市场之前。
这样就能让公司超越现有需求,开辟一片之前未曾有过的庞大的客户群。
4.遵循合理顺序。
企业需按照购买者的效用、价格、成本、适用性等四步战略顺序来构建蓝海战略。
通过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确保将蓝海创意变为战略执行,从而获得蓝海利润。
5.克服关键障碍。
任何战略的执行都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障碍:一是认知障碍;二是资源障碍;三是动力障碍。
企业执行蓝海战略只有克服这些障碍才能降低组织风险,才能推动蓝海战略的落实。
6.寓执行于战略。
蓝海战略能否有效执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基层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只有当员工的个人意志和公司新的战略相一致时,员工才能自觉自发地,不是被动地执行战略。
必须创造一种充满信任和忠诚的文化来鼓舞员工认同战略,激励员工对战略内在精神的深刻理解,并在行动上加以有效执行。
三、2015年中国的十大行业蓝海1.互联网+物流。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了产业对互联网应用的关注,将加速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进程。
传统产业的生产、销售流通、融资、物流交付四个环节的互联网改造,将会实现效率提升和成本改善。
而在这四个环节中,我们认为互联网对物流环节的整合改造将是新一片蓝海和下一个风口。
2.机器人市场。
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正逐渐成为全球新一轮生产技术革命浪潮中最澎湃的浪花,推动着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中国在这场“机器人革命”中也开始了新的征程,机器人消费获多部委明确支持:《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三个10年规划,将机器人产业列入重点战略。
发改委在7月30日的发布会上也明确表态,将扩大机器人市场消费等四个方面支持产业发展。
机构分析,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迅速发展至万亿数量级,“蛋糕做大”的同时将会刺激更多市场主体进入这一新的蓝海行业。
3.产业互联网。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企业的不断创新,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频频出手,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模式创新与并购整合,布局了从传统搜索、社交、游戏、电子商务到O2O、P2P等众多新兴领域,在消费级市场建立了庞大的生态体系,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与沟通方式。
互联网在消费领域的蓬勃发展,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在工业制造、产业协作等企业级应用领域的巨大发展空间与可能性。
这推动着互联网企业纷纷将眼光投向价值更高、直接付费意愿与能力更强的企业级领域,以期复制“互联网思维”的成功模式,重构传统产业生态。
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因此应运而生——产业互联网。
4.移动互联网行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
移动互联网份额预计2015年还将进一步扩大。
5.互联网思维的文化创意产业。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一直相对落后于欧美西方国家,然而,在中国整体经济格局已经奠定的基础之上,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到了需求倒逼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无论如何,它都必须也一定会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西方不同,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好赶上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
因此,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之上,它是由全民文化创意为开端共同创意消费价值的产物,人民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
6.农业品牌。
中国农业受益于联产承包,同时也受制于联产承包。
然而,农民土地的流转将会成为中国农业经济改革的核心推动力,它将充分发挥和调动市场因素,进一步发挥农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的整合优势,形成一批由市场主导的强有力的农业品牌,这是中国农业经济品牌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转型升级的良机。
7.健康服务产业。
目前,整个中国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都是非市场化的,只有一少部分进行了小心翼翼的市场化尝试。
从健康服务产业的产业链条来看,健康饮食,健身保健,身体检测,健康文化,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康复服务,养老服务等等,所涉及到的具体分割开来的项目达到30几个,这为未来中国可能形成的健康服务产业巨型企业集团和品牌提供了契机。
8.后智能化电子消费品行业。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运转都已经被带到了智能化时代,大量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智能化设备已经具备了相当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智能家居为主的家庭智能化可能迅速在中国家庭得到推广普及,这是2015年后智能化时代带来的巨大商机。
其他诸如健康智能管理、运动智能管理、家庭智能管理、娱乐智能管理、消费智能管理等生活消费类智能化品牌和产品将迅速成为电子消费主流。
9.更具专业性的商业智囊品牌。
庞大的经济体量,对于商业智囊机构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传统的商业智囊机构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完成,自由市场经济要求更加专业性、开创性、创新性的商业智囊服务,这就必然会要求传统的商业智囊机构做出主动的变革。
早在几年前,像北京蓝狮品牌策划机构、叶茂中营销策划、正邦品牌等国内著名的商业智囊品牌机构就在筹划变革,如今,中国的商业智囊机构正在迎来快速成长期,未来几年,中国将会涌现出世界级的商业智囊机构,也不足为奇。
10.综合性的交通运输品牌。
中国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地位,决定了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必然会面临着长期的困难窘境。
解决中国交通运输需求的重要途径就是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引进各方面的资本,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交通运输产业格局。
在未来几年当中,可能会有一批交通运输品牌崛起,尤其是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非国有运输品牌企业的崛起,将会使中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一个快速发展周期,并能够通过交通运输的精益化运营,降低交通运输行业成本,提高交通运输行业整体效率,从而更加市场化地服务于普通百姓的交通运输需求、货物运输需求、城市公共交通运输需求等,彻底实现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化。
四、蓝海战略的启示1.正确认识蓝海与红海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 蓝海战略理论的许多内容在红海战略理论中都能找到其踪影; 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看, 蓝海战略理论是对红海战略理论的深化和补充, 而不是对红海战略的替代。
在市场实战中, 有些蓝海是在现有的红海领域之外创造出来的, 但绝大多数蓝海是通过扩展已经存在的产业边界而形成的。
因此, 在经营管理实践中要正确认识蓝海与红海的关系, 实施蓝海战略是为了规避红海竞争, 但红海领域中的诸多内容可以为开创蓝海提供借鉴。
2.疏通从红海到蓝海战略转移之路。
尽管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价值创新还未被人们完全接受。
这是因为价值创新往往涉及部门、单位以及个人利益的调整,需要组织内部取得思想上的一致和行动上的协同。
因此,要克服认知上的障碍,使人们意识到战略转移的必要性;克服资源有限的障碍,集中使用有限资源;克服激励障碍以及克服组织政治障碍。
3.慎重选择蓝海战略。
当前的战略研究主要集中于以竞争为基础的红海战略上,通过分析现有的产业内在经济结构, 选择降低成本、细分市场或重点突破策略,使人们了解并掌握了如何在红海里开展有效竞争的战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