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
2.措施:
1600年的宰
a
b
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
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
2.过程:
但实际作用有限
同虚设
3.
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
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西北:蒙古准部噶尔反复发动叛乱。
3.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
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意义:巩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边防;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内地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
经济:
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的繁荣
1.原因:康、雍、乾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清初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2.农业繁荣的表现:粮食生产,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
明代引入中国的高产作物番薯、玉米,此时迅速推广,对解决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意义重大。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着增加,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等都成为重要
的商品化农产品
3.
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
4.商业繁荣的表现:
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文化:
1.大型图书的修订编纂:乾隆时编成《四库全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收录历代图书3000多种
·意义: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2.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与此同时,清朝为巩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大兴文字狱
·影响:钳制了思想,阻碍了学术文化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中西比较:
·康乾盛世时世界历史上的同一时刻(17世纪、18世纪)
英国:进行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政体逐步确立,议会制、两党制、内阁制等资产阶级政治制度逐渐形成。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展开,生产力迅速提高
法国:17世纪中期,路易十四进行改革,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
的发展。
18
美国:1775年―1783
联邦政府
·对盛世的认识:
从盛世局面的实质
不能消除封建剥削和奴役
从盛世局面的前景
盛极而衰是必然的
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出于稳固王朝统治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
2.特点:
①官方控制和垄断:明朝规定,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
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
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
至于海外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
②厚往薄来: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代价作为补偿
③重政治,轻经济:不以经济上的获利为目的,在政治上制造“称蕃入贡”的局面,致使国家财政无法长期维系。
3.目的:安抚四夷,彰显国威,联系友邦
4.影响:
遭受严重摧残
二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自15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选
1.过程:
①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②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特别是台湾郑氏政权的归附,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上海)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康熙晚期,对外贸易路线加以收缩
③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
清朝中期,国门关闭的更加紧密
2.变化的原因:
政治:对西方势力的戒备和对君主专制加强皇权的需要,惧怕外国势力深入腹地,破坏统治秩序
思想:盲目自大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
3.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
1.表现:
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着作。
他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了西方算数的比算法,在中国影响深远。
西方地理学的传入也使中国人耳目一新,利玛窦在华期间曾绘制多种世界地图,其中最着名的是《坤舆万国全图》
②徐光启、李之藻受命修改历法。
他们以西方历法为基础,聘请多位传教士参与,引进西方天文仪器进行测量,历时五年,完成篇幅浩大的《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2.实质:异质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
3.影响: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国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不少中国人藉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