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目标:①结合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奋斗的历史,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价值目标;②结合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③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能力目标:①结合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历史,感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把握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内在关系;③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这一历史性成就,又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④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⑤从我们青少年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角度,体会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①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④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①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②为什么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③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教学方法和手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请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重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中引出令学生信服的科学结论。
善于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一些误会。
理想的确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不必求一时之功,而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场合将教学内容生动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课前准备】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想法?对于未来社会有什么样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如何才能变成现实?可以围绕这些理想、信念等问题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如家庭大致收人情况、父母亲对自己生活方面的要求、自己一个月的花销等,以利于在讲述艰苦奋斗等内容时启发学生进行交流、探究【教学过程】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一、讲授新课1、导入新课小康——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大意为:等到人民的劳苦也停止了,就接近小康生活水平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邓小平首先提出。
理想是什么样子呢?⑴阅读教材P110一位中学生、一位老太太、一位女士和一位老大爷的回答。
⑵谈谈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谈)2、讲授新课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㈠、我们的共同理想1、走进共同理想【活动一】○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经济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人眉开眼笑,过上清闲殷实的日子;﹡政治上:民主制度极大完善,人民当家作主,政通人和,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文化上: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精神生活充实,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教育上: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享有更加良好接受教育的机会。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从而为过渡下文要讲的最高理想做准备。
⑴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活动二】○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历史启示我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共产主义理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它始终是激励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断奋斗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就在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先进性。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凝聚起无数优秀分子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之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⑶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①、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只有实现了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好物质条件和打好思想基础。
②、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③、在现阶段,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2、同绘小康蓝图⑴我们的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居民住房、生活环境、汽车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祖国重大建设成就等四个方面提供的一组照片和说明材料,从提供的反映人们的服装、饮食、住房、电视等四个方面的一组老照片,感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衣(今天他们所穿的服装是什么样子?)、食(买牛奶要不要排上长长的队?)、住(住的房子如何?)、行(?)、用(是不是几家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请尝试制作一组照片,再切实感受一下。
目的是让他们更好地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更好地体会书本上的知识。
【活动三】联系你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找出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答:A、民主法制还不尽如人意。
B、用电、饮水、看电视等还没有很好地解决。
C、家庭开支过大,支付教育费用还很困难等等。
⑵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什么样的小康?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引导学生体会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小康这一现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⑶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含义或目标):在21世纪的头2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同绘小康蓝图,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活动四】○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字、图画,描绘美好的未来。
①经济方面: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
②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更加良好;各民族更加团结、和睦等等。
③文化方面:享有更加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全体社会成员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等等。
④环境方面:生态环境会得到明显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资源将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等等。
○美好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那些条件?答:A、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B、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奋斗。
C、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
D、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E、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等等。
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有利于从多个方面把教材知识贯穿起来。
⑷我们应该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应该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关注世界共同的问题,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3、共创和谐伟业⑴和谐社会的提出“和谐”的“和”是由一个“禾苗”的“禾”字和一个“口”字组成。
禾:代表庄稼,即表示人人有地种,今天的说法就是人人有事情做。
“口”字呢代表人人有饭吃。
在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的今天这个问题实现了。
“谐”字是由一个“言”字旁和“皆”字旁组成的。
“言”代表有话说,“皆”代表了“都是”的意思,即代表人人都有话说。
只有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说,才是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的真正的定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
“和”被广泛地应用于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谐”,有协调、融洽的含义。
比如,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认为“和”的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增大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的理想,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指一种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和讲究礼仪的社会,而更高级的社会则是一种公有共享、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
西方的和谐思想也源远流长。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
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对立和谐观”,认为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
柏拉图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这就是“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权应该由中等阶层来掌握,这样就能很好地协调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避免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6世纪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出现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突出、政治秩序混乱和社会生活极不和谐等现象。
这种混乱的社会状态使一些思想家提出反对资本主义、向往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
欧文对“和谐制度”进行了长期的实验,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工作与生活和谐的社会。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是根据抽象的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脱离现实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而不能不以失败而告终。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指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为科学,并提出了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设想。
其一,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