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中第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创建体积单位”的过程,理解体积的意义。
2. 启发学生,通过回顾、提炼创立面积单位的方法,类推出创立体积单位的方法,并合作创建体积单位。
初步体会类比方法的作用。
3.在充分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强化体积单位的表象,为学生正确选择和恰当使用体积单位提供丰富经验。
教学重点:创立体积单位,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能正确选择和恰当使用体积单位。
并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逐步理解体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借鉴创立面积单位的方法,独立创立体积单位。
学情分析:当前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还是正处于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因此,第一次出现的“空间”、“体积”概念,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但是,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关于“物体大小”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这一生活经验,让“体积”这一新知,建构在生活经验之上,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的教学设计的编排,正是体现了上述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反映了数学的抽象特点。
本课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喝饮料”的比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关于“物体大小”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感知:“物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进而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比较,感受抽象的“体积”概念,接着利用体积相近难以直观判断大小的两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引出“体积单位”概念,进而让学生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几何形体的大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过程:课前导入:师:课下同学们最喜欢干什么?生畅谈。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做游戏?那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比比谁喝得快”看,老师在这有两个一样的杯子,每个杯子里面倒满了同学们最喜欢的小洋人。
谁想来大饱口福?男生推荐一位!女生推荐一位!(故意选一个大个子男生和一个小个子的女生)。
比赛规则:同时开始,先喝完者获胜。
大家猜猜谁会赢呢?结果到底怎样呢?让事实说话!(比赛开始)谁赢了?细心的孩子一定注意到了他俩刚才分别是怎样喝的。
谁来说说?师:对呀!刚才他明明是大口大口喝得的呀?而我们女孩尽显淑女范,明明让着你,你怎么还输了呢?师:孩子们,笑声过后,得有思考。
女孩为什么会赢?谁有想法?生猜。
(同学们的想象力课真丰富啊!)师:是不是真的像大家猜想的那样?上课后揭晓答案!【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导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分析男孩输的原因,初步感受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感受物体占空间师:同学们,快看!找到答案了吗?(杯子里有萝卜团)是的,杯子里的萝卜有什么作用?(生:萝卜占了这个杯子的空间。
)师:说的太好了!萝卜占空间,那粉笔占空间吗?桌子占空间吗?(生答)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占空间吗?看看周围还有什么也占空间?看来,所有的物体都占一定的空间。
(板书:空间)2、感受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师:那这块“糖”也占一定的空间对吧?刚才有人说女孩的杯子里有东西,比赛不公平,现在我就在男孩的杯子里放颗“糖”,这回公平了吧!怎么又不公平了呢?师小结:奥,说的太好了。
看来物体所占的空间还有大有小。
(板书:大小)3. 出示概念,引出课题。
师: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补充概念)【设计意图:“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太熟悉了,可能学生已经不感兴趣了。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伊始,和学生进行了一个“喝饮料”比赛的游戏,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但如果仅此一例证,还不足以支持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接着通过对比,让学生思考: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如果放入两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再来比赛是不是公平,使学生感悟到: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引入体积的概念。
游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体积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4、比较体积大小,巩固体积概念。
师:书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书的体积。
洗衣机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什么叫影碟机的体积?洗衣机和影碟机比谁的体积大?什么叫手机的体积?洗衣机、影碟机和手机这三种物体谁的体积小?(生说理由)是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它的体积就大。
相反,物体所占的空间小,它的体积就小。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寻找例子,感受物体体积有大小之分,感受概念来源于生活。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好处师:接下来,咱们再来玩一个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老师这里有两捆的小棒,一捆是50根,一捆是20根,猜猜看:哪捆体积大?师:孩子们,有时候停下30秒,还会有新的思考。
现在谁有新的想法?师:奥。
原来是比较的标准不统一。
看,50根的这捆小棒用的单根体积非常小,20根的这捆小棒用的单根体积比较大。
看来比较的标准不统一,容易闹误会。
现在这两捆接力棒,谁的体积大?你怎么比的?师:太棒了!看来比较的标准统一了,只要比数量就行了。
(二) 回顾借鉴面积单位的创建,引发创建体积单位的思考。
(1)、感受创建体积标准的必要性。
师:这儿两个盒子,谁的体积大?(生猜)一眼能看出来吗?(2)、引领学生回头看面积单位的创建的过程。
师:从大家的眼神中老师看出了困惑,俗话说:“千金买回头看”。
一个有智慧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会“回头看”。
孩子们,想一想在原来咱们的数学学习中有没有过类似的,比较大小的经历?当时我们是怎样解决的?那时的方法经验能不能给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新问题带来启发和灵感?师:看,我们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时候,曾经要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当时,我们选用了正方形作为面积的测量标准,然后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在这两个平面上密铺。
最后看看谁包含的正方体多,谁的面积就大。
看问题解决了!后来,为了测量和计算的方便,我们又对正方形的大小进行了规定。
我们规定这个作为面积的测量标准的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长度单位。
(出示:“1”)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这样我们就创建了统一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3)、借鉴经验,引发思考。
师:刚才的回顾有没有给你带来一些启发?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我们创建了统一的面积测量标准。
现在我们要比较两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大小,是不是也需要先创建一个统一的体积测量标准呢?那咱们要创建的这个体积测量标准,应该是什么的形状的?它的大小又该怎样呢?(板书:形状、大小)哪位同学们来大胆的猜想一下——你认为这个体积测量标准应该是什么的形状的?【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我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我先让学生猜20根和50根的两捆不同的小棒谁的体积大,学生猜错后,再出示两捆同样小棒让学生再比体积。
之后,我又出示两个大小很接近的长方体,让学生明确为了应用的方便,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统一的测量标准。
这个游戏给予了学生充分感受“矛盾”的机会,学生就主动产生解决矛盾的心向,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度量)。
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真正扩展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自主创建体积测量标准(1)确定体积测量标准形状生:我认为体积测量标准应该是一个正方体。
师:谁有问题想问吗?质疑:你们为什么会选正方体做为体积测量标准呢?生答。
师:他的理由你满意吗?有不同想法吗?都认为这个体积的测量标准就是正方体?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不谋而合。
看来你们很有成为数学家的潜质。
(2)测量盒子的体积。
确定了体积的测量标准的形状后,我们该怎样比较这两个盒子的体积?谁有办法?(生:往立体的盒子里面装正方体。
谁装的多,谁的体积就大。
)这个同学太聪明了!这个办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把大小相同的正方体装进这两个盒子里。
(课件出示)看正方体的盒子里包含了27个小正方体。
长方体的盒子包含了24个小正方体. 这个问题是不是解决了?同学们在原有的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和创新,太了不起了!看来回顾、借鉴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板书:回顾、借鉴)(3)确定体积测量标准大小确定了体积的测量标准的形状之后,我们该怎样规定这个这个正方体的大小呢?你认为它的棱长可以是多少?有不同意见吗?那你能给一个让大家信服的理由吗?是的,为了方便测量和计算我们也统一规定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个长度单位.(课件出示)这样,我们制定了统一的体积测量标准。
面积测量标准我们把它叫做面积单位。
你感觉这个体积的测量标准我们应该把它叫做什么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用体积单位。
(板书:体积单位)【设计意图: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体积单位,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先引导学生回顾借鉴面积单位的创建方法,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统一的体积测量标准的形状和大小。
从而比较出两个长方体的大小,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并渗透了类推思想。
】(4)、谈话引出体积单位师:那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8页,读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用字母怎样表示?(一生板书,其他在练习本上写)(四)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1、自主探究,初步感知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究竟有多大?下面,同学们先结合自学提示,自学P28页,再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收获,最后合作完成自主学习卡。
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自学提示:自学课本P28,观察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先看一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学具各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
再量一量:棱长各是多少。
然后找一找:身边、教室有哪些物体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大小很接近。
最后填一填: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报告单。
同学们都明确探究的任务了吗?在大家探究的过程中老师也给自己制定了任务:要寻找一个学习最高效的小组,一个交流最热烈的学习小组。
来开始研究吧!【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及教材的特点,组织了有效的小组自主学习活动。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结合书本初步感受dm3、cm3的大小,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动,形成各种体积单位的表象,并能识别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建立1立方厘米的表象师:完成的小组请坐好,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交流的都很热烈。
但这个小组的同学最先完成了学习任务的。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对1立方厘米的认识?①生来汇报对1立方厘米的认识。
(谁有补充?)②建立1立方厘米的表象每人拿出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