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探究
【内容概要】本文为了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现象,因而探究“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一、作文内容生活化,强调小学生的习作内容应以学生有体验的生活中来。
二、作文课堂生活化,强调把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在课堂上展示真实的习作情境,进行真实的习作交流;三、作文教学生活化,强调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在示范中走进作文,在体验中写出作文,写出了充满童真、童趣的习作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生活是写作最宽广的舞台,写作是个体最独特的生命体验。
“生活化”是改变作文教学困境的必要手段,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做到生活化呢?
一、作文内容生活化
小学生作文有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现象:随意写的日记比课内作文好。
日记常常写的有情有趣,着实让大家欣赏;但是到了作文课上看到作文命题,就算老师精心指点,学生认认真真地完成,却常常空洞无物,缺少真情实感。
这是为什么呢?
作文内容怎么来?——不能从靠回忆的命题作文来。
命题作文,其习作内容大多为回忆性的生活事件。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表示——“小学生不能从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开始,而是写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观察能力不强,生活经验少,内心感悟不深,因而生活储备少,缺
乏生活的积累,让学生调动生活储备靠记忆来写作文,是十分困难的。
作文内容应以学生有体验的生活中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以写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文为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老师大力进行观察作文,实物作文,生活体验作文,活动作文、游戏作文,应用文等的训练,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及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所见所闻,加深个人的独特感受。
只有这样从生活中摄取和积累习作的素材,才能为习作开拓源头活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习作的热情和兴趣。
如小语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张赛琴老师把五年级的一个单元作文《我喜欢的一则格言》的作文题改为《取新名字》。
对于小学生来说,格言,太远了,只有伟人才有这个思想境界,小学生没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学生写不出来,怎么办?张老师化难为易,把格言与新名字的内涵联系起来,即自己的愿望,理想,提醒自己的话,就是格言。
《取新名字》题目新颖,符合学生的需求,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我的孩子从小我就教他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例如《怎样去上学的调查报告》、《第一次跳水》、《校规——小白鼠事件》、《凤凰城真好玩》、《她笑了—探望小怡同学》、《养小鸭子》、《爸爸智斗手机骗子》等,由于从生活中来,从校园里来,语言流畅,有感而发,作文内容真实,孩子活泼可爱的性格就跃然纸上啦,作文成了
儿子童年美好生活的写照。
二、作文课堂生活化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出发,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素材,把素材整理,提炼后引入课堂,在课堂里提供真实的习作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真实的习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激活写作教学。
1、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使学生触摸生活。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知识和经验,形象思维占优势。
因此课堂上我经常带小动物,常见的花花草草、常用的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等,让学生亲自观察,亲自触摸,亲自感悟,真正做到“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使学生的习作训练生动有效。
2、利用角色扮演,视频,课本剧等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生活。
在写作课堂模拟生活场景,如小品,视频或课本剧,以及教师精心设计的意外“戏”,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给他们直观的震慑。
如周五了,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愉悦的进行周末的习作训练,我故意创设了一个“意外”:开始布置作业,1,2,3,4,学生哇哇叫,每布置一样作业,学生就抗议的浪声高过一浪,5,6,7,最后学生喊道:救命呀,不让人活了!我话锋一转,这样吧,大家讨论讨论,你最喜欢的作业和最讨厌的作业是什么?为什么?如果你是老师,今天你想布置怎样的作业?然后让学生完成周末的这个
作业《我喜欢的作业》。
此可谓不愤不启,学生写作自然手到擒来。
通过模拟生活事件情景,点燃了学生的习作思维火花,让学生走进了习作,感悟自己喜与忧,学生自然情动而辞发。
3、组织主题活动、科学小制作小实验、游戏等,在典型情境中让学生体验生活。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语言课堂教学应该是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教师通过主题活动、科学小制作小实验、游戏等,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体验、想象,把观察到的情景用形象的语言描摹出它的形态,它的声韵,它的变化,从中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
学生喜欢玩悠悠球,就在班上开展悠悠球比赛,学生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就让学生网上收集他的材料,在班上开主题会《我认识的周杰伦》等,然后在活动后展开习作训练。
学生所有的作文材料都必须来源于自己的观察和调查,都必然是生活中最新鲜的记录和采撷。
作文课堂生活化,带领学生步入一个通过现场摄取生活素材,然后舒心进行写作的崭新境界。
三、作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观察,感悟,表达是写作的
关键环节,其中观察是基础。
小学生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能力,需要训练,老师在课堂上要抓住契机,训练学生做个观察的有心人。
首先,教师拿到作文要求时,是要整体思考:我拿什么来教?分几个层次,用什么方法来教?作文怎么写?老师要胸有成竹。
如指导看图写话《帮小白兔过河》时,我整体思考,抓住为什么过河—怎样过河—过河结果的顺序来写,重点写“怎样过河”,通过看图,结合生活实际,描述出过河的几种方法,并启发学生想象,还有什么更好地方法过河,展示出学生的聪明才智。
其次,让学生在示范中走进作文,在体验中写出作文。
现场展示生活情境,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注意选择的观察对象要形成悬殊,落差大,好比较;要把观察的生活情景(或事件)拉长、放大,让学生看得细,看得清,体验深些,使得学生获得独特体验;观察时,对学生进行任务驱动,带着问题看、听、思,体验时让学生身心俱动、全员互动;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等把经过说精彩,做到语言简洁,精炼。
如张老师是这样指导学生写《取新名字》的:
1、老师展示学生的新名字,与新名字的学生一个一个地打招呼后问:你记住了几个同学的新名字?请一个学生用新名字与他交流,学生对个性化的名字讲得很好,例:一个要减肥的人,你吃了早餐了吗?笔墨战士,你的笔有水吗?天天练书法,你今天练了吗?篮球粉丝,你好!阳光,你今天心情指数几颗星?
(学生榜样示范,进行听说交流实践:选谁,讲什么,选对地握手,让学生走进习作。
)
2、分小组一组一组地去找三个新名字的同学交流,打招呼,叫对的,握握手,看他怎么回答?观察自己记住了几个同学的新名字,此时是怎么打招呼的,对方的神态,表情怎样,是怎样回答的,有什么动作?你的心情怎样?
(作文的细节描写。
作文一定要给学生体验,全员参与打招呼的过程,就是学生的习作过程。
)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注意作文的内容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指导学生运用五官并用的、测量的、统计的、比较的、调查研究等的观察方法观察体验生活,记录生活,写出了充满童真、童趣的习作来,使习作成为孩子们抒发内心真情实感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