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钢制车轮行业分析报告目录一、行业管理体制与政策 (4)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4)2、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4)(1)主要法律法规 (4)(2)产业政策 (5)二、行业发展概况 (8)1、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情况 (8)(1)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 (8)(2)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 (11)2、汽车车轮行业基本情况 (12)(1)钢制车轮 (13)(2)钢制车轮的分类与比较 (15)(3)全球钢制车轮行业 (16)(4)我国钢制车轮行业 (18)三、行业竞争状况 (23)1、钢制车轮市场竞争格局及市场化程度 (23)(1)全球钢制车轮市场的竞争格局 (23)(2)中国钢制车轮市场的竞争格局 (24)2、国内车轮行业的主要企业及市场份额 (24)3、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 (25)(1)技术壁垒 (25)(2)营销渠道壁垒 (26)(3)资金及经济规模壁垒 (27)4、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27)(1)市场供应状况及其变动情况 (27)(2)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动情况 (28)5、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原因 (32)四、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32)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32)(1)中国汽车市场的繁荣带动钢制车轮行业的快速发展 (32)(2)跨国汽车公司的全球采购策略为中国钢制车轮生产企业提供了发展良机 (33)(3)钢制车轮行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 (33)(4)钢制车轮生产中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提高了本行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4)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4)(1)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设备技术水平落后是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4)(2)成本上升及下游整车行业压缩成本对本行业盈利水平造成影响 (35)五、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35)1、钢制滚型车轮行业技术水平 (35)(1)新型钢材的运用 (35)(2)新工艺的运用 (36)(3)新开发工具的运用 (36)(4)新款式的开发 (36)2、我国钢制滚型车轮行业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36)(1)车轮生产用钢材上的差距 (37)(2)车轮生产技术及装备上的差距 (37)3、钢制滚型车轮的技术特点 (38)六、行业的经营模式 (38)七、行业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39)八、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及影响 (39)1、上游行业的影响 (40)2、下游行业的影响 (41)九、产品进口国的进口政策 (41)十、主要厂商简要情况 (42)1、正兴车轮集团有限公司 (42)2、山东兴民钢圈股份有限公司 (42)3、长春一汽富维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42)4、东风汽车车轮有限公司 (43)5、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 (43)一、行业管理体制与政策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原行业主管部门为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自2008 年4 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后,行业主管部门变更为工业和信息化部。
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指导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审批和管理行业内的投资项目。
汽车车轮生产企业还可自愿接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轮委员会的自律性管理。
车轮委员会负责组织编制、修订车轮行业发展规划,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为行业内会员企业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公司目前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轮委员会理事单位。
2、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车轮行业作为汽车零部件行业中的一个细分行业,主要受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规范和约束。
(1)主要法律法规近几年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制订并出台的涉及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如下:(2)产业政策目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的产业政策主要有:上述产业政策从行业发展方向、行业整合、市场管理到培育优势企业、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规划了宏伟的发展目标,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实现900 万辆,保有量比2005 年翻番的同时,燃油消耗增长不超过50%。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十一五”专项发展规划》提出:2010 年,我国零部件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2,000 亿元,其中,OEM 配套产值6,300 亿元;售后维修市场(AM)1,700 亿元;出口市场4,000 亿元(500 亿美元)。
《汽车车轮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汽车车轮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的产量目标是,产量为1-1.2 亿件,其中钢制车轮5,500~6,500 万件。
车轮国内OEM 配套为6,000~7,000 万件,国内AM 市场1,000~1,500 万件,出口3,000~3,500 万件。
②推动行业并购整合,促进国内优势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化的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十一五”专项发展规划》提出了将培育零部件行业的自主品牌,提升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同时还对推动零部件企业重组,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了构想,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一到几家规模超过100 亿美元以上的企业。
《汽车车轮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支持有优势的各资本类型企业以市场为先导,以订单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形成具有专业化、规模化能力的企业集团。
提倡钢、铝车轮生产企业资本和市场相互融合,到十一五末期,形成5 到6 家年产1,000 万件以上的大型车轮生产企业集团。
《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提出,打破不利于汽车零部件配套的地区之间或企业集团之间的封锁,逐步建立起开放的、有竞争性的、不同技术层次的零部件配套体系。
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鼓励汽车生产企业与零部件企业联合开发整车产品;引导零部件排头兵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进行跨地区兼并、联合、重组,形成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
③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提升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指出,要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生产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汽车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整车厂的产品开发工作。
在关键汽车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在一般汽车零部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努力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
对能为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国家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融资以及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十一五”专项发展规划》鼓励我国车轮生产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在十一五期间形成汽车车轮自主开发能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在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方面的特性,提高我国汽车车轮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行业发展概况1、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情况(1)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汽车工业产业链长,涉及的产业众多,一般按使用对象分类,可将汽车零部件市场分为向汽车整车制造商供货的整车市场(OEM 市场)和用于汽车零部件维修、改装的售后服务市场(AM 市场)。
①汽车零部件OEM 市场汽车产业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了全球生产链的改革。
汽车零部件全球化采购及汽车零部件专业化、精益化、规模化生产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A、汽车产业链全球化:零部件的全球采购当前世界汽车产业的成长战略已转变为立足全球范围的资源和国际市场,采取开放式或无疆界式的成长模式,以谋求资源最优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
构建全球性的产业链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
汽车产业链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世界主要汽车企业利用全球资源实现零部件的采购。
目前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国际化程度很高,这不仅使整车制造商能更专注于汽车整体的设计开发,同时也为零部件制造商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B、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新的分工模式:零部件制造专业化、精益化、规模化受到世界汽车市场激烈竞争和削减成本的影响,两大上下游行业之间的传统关系发生了变化,整车制造企业不再大规模拥有零部件生产企业,主要通过向独立零部件生产企业进行采购。
在过去的20 年中,根据专业化分工的需要,国际大型汽车整车制造商如丰田、通用、福特等先后将其旗下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剥离出去使其独立化经营。
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由此开始了从传统的垂直一体化、追求大而全的生产模式向精简机构、零部件专业化、精益化、规模化生产模式的转变。
目前,汽车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生产商之间形成了金字塔式的采购、供应体系,即供应商按照与整车制造商之间的供应联系分为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等多层级关系。
一级供应商直接为整车制造商供应产品,双方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二级供应商通过向一级供应商提供零部件间接向整车制造商供应产品,依此类推。
OEM 市场供应商体系具体如下图所示:在OEM 市场中,通常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准入门槛主要分为第三方认证和第二方认证:第三方认证:主要来自于一些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汽车协会组织对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及其管理体系进行评审,并颁发准入资质。
第二方认证:获得第三方认证的企业将被整车制造商选为候选供应商,并由整车制造商进一步做出评审(即第二方认证),评审通过才能被接纳为整车制造商全球采购体系的成员。
一般情况下,通过第二方认证的供货商与整车制造商之间会形成相对稳定的供货采购关系,并长期合作。
②汽车零部件AM 市场相比OEM 市场,在AM 市场中,对汽车零部件的要求相对较低。
AM 市场主要依赖与汽车保有量密切相关的维修需求、消费者个性化追求形成的汽车改装需求。
在AM 市场中,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通过专业零售店、连锁店、专卖店,以及修理厂等渠道销售给消费者。
AM 市场产业链图示如下:中国、美国、德国、日本是全球汽车产量最大的国家,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是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是汽车零部件最主要的OEM市场和AM 市场。
一般来说,OEM 市场约占汽车零部件市场总额的2/3,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追求,AM 市场的重要性将逐步增加。
(2)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国内OEM 市场、AM 市场及出口是拉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三驾马车”。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整车制造现已形成东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六大汽车产业带,零部件生产厂基本也围绕整车制造基地铺开,汽车零部件产业出现“集群化”的趋势,其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专业化协作能力不断增强,提高了产业链纵向延伸和相关产业横向合作的效率,产生了集聚效应与协同效应,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