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0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0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000字:
当拿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我拿到教室先向小伙伴们炫耀了一番,然后洗手拆封。

并没有急于阅读,我想好好认真看看,毕竟第一次参加这种读书活动,第一次领到这种书。

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特别注重这种母校情节。

这次活动也是华电烙印的一部分,我怀念母校,珍惜现在,这本书我倍感珍惜。

序:
打开书,大致翻阅了一下。

先读的是译序。

译序中有这么一段“我是个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与书为伍,结果到那个春节前的前两个月才知道这本书,到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到这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

我有点诧异,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让一个出版人这样对自己感到惭愧,我很期待。

接着在序言中作者道出一个事实——许许多多学生进入中学之后成绩很差,就是因为读不懂书中的意义。

这让我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一针见血,一语见真知。

我想起自己在高中时期,每当考察一篇阅读理解的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时,大多时候很吃力,很烧脑,也有很多时候不能写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老师曾经对诗歌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给出了一个万能公式,大概是“手法+景象+效果+感情”,运用的次数多了,大
致能得到七八成的分数。

现在想起来真是自惭形秽。

读书不得要领真的很无奈,想要进步却不能。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个年龄阶段的困惑,这便是成长吧。

阅:
在阅读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西方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人注重综合式思维,西方人偏向分析式思维,这本书尤其在这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一个概念反复解释,解释到小学生水平也能明白,这是一本不用查字典的书,作者已为读者能读懂而做到无障碍阅读做了大量的工作,感谢作者。

不过,我还是习惯于精读,作者提到的有的略读有的速读可能暂且做不到。

我想要么课外多多阅读来增加阅读的技巧历练,或者需对此书再次阅读,以便吸取其精华,更进一步认识到阅读技巧的重要性。

思:
对于作者讲解的阅读技巧暂未作出总结。

我想等读完之后做一个比较细致的阅读技巧总结。

因为真正要是作出那种树状图式的总结可能这些技巧就成了花架子,不总结的话可能会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就像以前的错题本,写了之后便利用不起来了。

享:
在阅读中,看到了作者提出几个引起我非常大的共鸣的说法,分享在如下:
把文章的写作与阅读比作棒球运动中的双方。

“听众或读者的‘接收’。

应该像是棒球中的捕手才对。

捕手在接球时所发挥的动作
是跟投手或打击手一样的。

投手或者打击手是负责‘发送’的工作。

他的行动概念就在让球动起来这件事上。

捕手或者外野手的责任是‘接收’,他的行动就是让球停下来,两者都是一种活动,只是方式有点不同。

如果说有什么是被动的,就是那只球了。

”对于这点,我深有体会。

例如我在看《道德经》时,有的篇章只是欣赏句子写的美,当然还是自己理解的那种美,并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那一种美,而在网上看如白岩松、曾仕强、李中华等一些前辈的讲解却是别样般的有滋有味。

又如,对于同一本书,当再回头读第二遍时,对于作者讲的同一件事或者同一段话又有了新的见解或者之前不明白的地方一下子明白人家在说什么了。

这也许就是平时说的温故而知新。

我的上述困惑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解答。

那就是“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程度。

”我当时并没有完成与作者真正的沟通。

而“阅读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内,虽然不能说完全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

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读后感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仍需很多努力,不管是在阅读方面的成长还是在人生阅历上的历练。

我一直相信书读百遍—其艺自现这句话。

阅读艺术的概念。

“阅读艺术:这是一个凭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定义很简单,但对我来说很深刻。

粗略的书籍分类。

“一种是虚构的小说类,另一种是传达知识,
说明性的论说类。

”这也是一种知识的累积吧。

提出值得现在教育者与伪读者深思的说法“口语主义”。

“‘口语主义’即一种使用文字,没有体会其中的思想传达,或没有注意到其中意指的经验的坏习惯,那只是在玩弄文字。

这些读者从来就没法超越文字本身,他们只能记忆与背诵所读的东西而已。

现代教育家所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违反了教育的艺术,他们只想要背诵文字,最后却适得其反。

”现在标题党遍地都是,好多人早已与深阅读背道而驰,渐行渐远,这是阅读的不幸与最大的悲哀。

感谢作者在第二篇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名作做的概要分析,有很大的启发性。

最后感谢图书馆的各位老师,感谢你们倾心举办此次活动,感谢你们精心挑选这本书,学生很受益。

作者:黄春朴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