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导论:名词解释:科学社会主义: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同其他两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它直接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理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章: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答:经济条件:一方面机器大工业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庞大的社会财富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促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并日益明朗。
1825年在英国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揭开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序幕,在这以后,经济危机每隔10年左右就周期性地爆发一次。
其症状是:交易停顿,市场盈溢,产品大量滞销积压,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停工,工人群众因为他们生产的生活资料过多而缺乏生活资料,破产相继发生,拍卖纷至沓来。
从1847年开始,经济危机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阶级条件: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资本家阶级的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工业无产阶级。
工业革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一边是无产者贫困化的加深。
在19世纪上半期,除劳动力不足的美国以外,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都有下降的趋势。
无产阶级直接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而日益壮大,并被现代化大生产组织起来,因而拥有以前的无产者群众所从未有过的组织性和战斗性。
他们在斗争中开始建立带有政党性质的独立政治组织,反映了其组织性和团结战斗的精神明显提升。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工人运动开始登上欧洲历史舞台。
19世纪30—40年代先后发生了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其他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时,无产阶级确实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理论条件: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式和蓬勃兴起的工人运动面前,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成了时代的落伍者。
工业革命的深入,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新的客观历史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和当前的现实作一番新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根据新的事实,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新飞跃。
第四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简答: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答: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2,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答:1,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2,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3,在分配方面,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动量分配消费品,在共产主义的搞阶级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随着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消失,社会阶级将被消灭,作为阶级统治手段的国家必然消亡。
第二章:第二节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创新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时间,内容)答: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提出并阐发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国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这个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为根据的。
2,二月革命后,列宁进一步提出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俄国,可以在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3,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列宁进一步提出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前,俄国的无产阶级政权不仅能够生存下去,而且可以在一国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在苏维埃制度的基础赶上别的国家。
名词解释一国胜利:指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在一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三节: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答: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战略问题:通过合作社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机关的改造和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并归结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化组织工作上。
第一,通过合作社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案。
这个方案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实行余粮收集制;二是组织大工业和小农业间的直接产品交换;三是帮助小农业社会化,通过集体农庄等形式向共耕制和社会主义大农业过渡。
在认识到市场和商业在过渡时期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崭新方案:通过被“鄙视为买卖机关”的合作社来建成社会主义。
这是新经济政策在农村合乎逻辑的重大发展,是列宁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整个看法根本改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改造国家机关。
改造国家机关是列宁的一贯思想,这里所说的改造国家机关与“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根本改变”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首先,列宁在《论合作社》中吧改造国家机关上升到划时代的主要任务,而且是第一个任务。
这样的定位与以前是大不一样的,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任务不仅都是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来的,而且强调制度建设与文化的联系。
与此同时,列宁又指出:国家机关的可悲状况是同文化有关的。
在这里,列宁把制度建设同文化直接联系起来,这是他晚年对制度创新经验教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总结,这个总结涉及及制度创新的最深层次的理论和时间问题。
第三,通过文化革命建设成完全社会主义。
列宁在最后的几篇著作中进一步阐明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可以通过文化革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
他在谈到十月革命既不背离马克思主义、也不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同时,进一步阐明了文化工作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
列宁认为,俄国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为文化革命创造了全部条件。
列宁正是深入地思考了以上三方面的基本战略问题及其同文化的联系,才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文化组织工作上来。
这里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既包括纯粹的文化方面,如教育等;又包括物质方面,如建立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
名词解释: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前者称为物质文化,具有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通和物质形式;后者称为精神文化,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
内容:1,社会制度;2,物质财富;3,精神财富。
第四节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组成和其各自特点答:组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由发展战略和体制两大部分组成,两者相互关联。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征影响了发展战略的选择,重工业优先的赶超型战略要求有相应的体制安排,又形成了以高度国有化为基本框架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发展战略上,苏联模式有三大特点:第一,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
第二,以重工业为固定的发展重点。
第三,以粗放发展为主实现经济增长。
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三大特点:第一,所有制的高度国有化。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而前者被认为是高级形式,后者是低级形式。
第二,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
第三,在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化,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
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主要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
名词解释:“四面八方”政策: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P108-P112)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第一,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
第二,关于经济管理体制。
第三,关于计划和市场。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三章:1,苏东剧变的原因:历史发展的最终走向总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苏东剧变这样重大的历史事变,既有复杂的国际背景,又有苏东国家的内部因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既有政治的原因,又有经济的原因,是所有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的“总的合力”的结果苏东剧变的深层次的根源,是苏东模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发生的危机。
原有僵化体制造成了国家政治生活和党本身的危机,是苏东剧变深层根源中的关键因素。
引发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之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对苏东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引发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之二,是苏东国家的共产党执行了一条错误路线。
引发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之三,是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发展。
2,苏联东欧剧变的教训:苏东剧变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其教训非常深刻惨重。
在经受了苏东剧变所引起的震惊之后,全世界的共产党人逐渐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在苏联解体一个多月之后,邓小平在中国南方视察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作出了如下的简明概括:“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第一,必须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新技术革命提出的挑战和长期形成的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使得改革成为迫切的历史要求。
而且,这个改革必须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根本改革,而不是对苏联模式的修修补补;这个根本改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而不能搞教条替代。
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能及时从体制改革中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本国国情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就会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从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那里去寻找出路。
第二,必须开放。
当代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热河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
在对外开放中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关系。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尤其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努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既要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又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
第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好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苏东剧变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经济上不去。
它告诉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该撒谎女人民生活上;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搞清什么事社会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要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对待历史,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育人民团结起来向前看;要坚持社会主义,必须认清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要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