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伤害事故专项应急预案事故风险分析
在加气、卸气、加油、卸油作业时,若运输道路坡度过大、转弯半径过小、站内无安全警示标志、路面不平、酒后驾车、疲劳驾驶或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车辆伤害事故。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疏散组:
应急报告
我站发生车辆伤害生产安全事故,现场人员立即报告组长,并由组长启动生产安全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事故及事故险情信息报告
(1) 信息报告方式:采用电话报告与通知。
1) 事故现场采用电话报警;
2) 我站24 小时值守电话:(见值班室附件1:应急救援相关人员、相关单位通讯录);
3) 相关人员24 小时开通电话(见值班室附件1:应急救援相关人员、相关单位通讯录);
4) 与相关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见值班室附件1:应急救援相关人员、相关单位通讯录);
(1) 当发生车辆伤害事故时按下列程序报告:
1) 最早发现者如果认为事故可以控制,并能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就地进行处置;如果自身处置不了,应立即报告组长。
2) 组长通过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分析,确认我站有能力处置,并能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就地组织人员进行处置;如确认我站无能力处置时,上报县及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视情况联系有关单位(火警119、救护120)进行救援、抢险和处理。
报告,并积极采取早期处置、营救及疏散救护措施。
(1) 在处理过程中,直属部门应尽快了解事态进展情况,并随时用电话、防爆对讲机等方式向组长报告,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人员疏散、伤亡情况;
2) 现场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应急人员、应急设备和器材到位情况;
3) 已采取的措施和救援请求。
(1) 信息报告内容
1) 事故现场人员报警要依次报告出:本人姓名、报警电话、发生事故(险情)的准确地点、发现人姓名、险情大小
及危害程度,险情性质,已采取的措施,现场及所属区域的人员数量、被困人员数量及其他人员疏散情况。
2) 向外求援报警方式
应急人员向外报警求援采用电话告知,讲清报警人姓名及需求支援的内容。
应急响应
(1) 响应升级:当车辆伤害事故发生,有人员伤亡,依靠我站应急能力已不能自行处理时,应进行响应升级,此时应立即求助社会或政府救援力量,我站应急队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编入社会或政府应急救援队伍,并形成以社会或政府救援为主的救援队伍,达到与政府应急预案的充分衔接。
(2) 应急结束:事故得以控制,由组长负责确认现场环境检测合格,并已经进行取证工作后,由组长宣布解除警报,抢险人员方可离开现场。
处置措施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常备不懈”的原则。
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的减少安全生产安全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
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2) 坚持“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原则。
各部门要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快速反应机制,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
一旦出现较大安全事故,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及时应对,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
(3) 坚持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当事故发生后做到各方密切配合。
协同行动、迅速、高效、有序地组织开展救援工作。
(4) 坚持“逐级管理、分级控制”的原则。
各应急组织根据安全
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依法管理和处置。
(5) 车辆伤害事故发生后现场临时处置原则:车辆伤害事故发生后,由组长负责,出险队伍及区域相关队伍为应急救援成员,立即采取应急行动,组织开展救援、控制、处置等前期控制工作。
(6) 现场前期应急行动要执行以下临时处置原则:
1) 疏散无关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2) 组织现场力量,控制事态发展;
3) 调集救助力量,对受伤人员实施紧急抢救;
4) 保持通讯畅通,随时上报事故险情动态;
5) 分析现场情况,及时界定危险范围;
6) 分析风险,在避免发生人员伤亡的情况下,组织抢救。
现场处置措施
(1) 发生车辆伤害事故时,应立即停止站内的所有加气、卸气工作。
(2) 加气工在出入口设立警示标志,禁止车辆入站,并迅速指挥站内车辆驶离。
(3) 警戒疏散组立即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若伤情较重时,应拨打120 等待救援。
(4) 若事故导致站内设备损坏,现场急救组应立即组织检查,防止天然气泄漏,若发生泄漏,应立即采取堵漏措施。
后期处置
(1) 应保护好事故现场,杜绝一切闲杂人员入内。
(2) 由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车辆伤害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和认定,现场人员要积极配合调查组的工作。
(3) 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针对事故的发生,对作业现场的电气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
(4) 召开有关会议,分析事故原因,提出安全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