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则的有趣的汉字故事

3则的有趣的汉字故事

3则的有趣的汉字故事
有趣的汉字故事1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

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
示字义的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
不同。

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
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过去,老百姓被压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对抗的情绪,却不敢直
接说出来,就常常用汉字的谐音,写出很多与时政相关的歌谣。

如宋
代流行的歌谣:
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杀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
儿荷叶在。

歌谣中使用了谐音手法,大骂当时的奸臣贼党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

“筒”与“童”音谐,“菜”与“蔡”谐,“羔”与“高”音谐,“荷”与“何”音谐,分别用打、泼、杀、吃等表达和
他们不共戴天的情感。

这种汉字的谐音经过反复使用之后,形成一种修辞方法为谐音体。

从子夜歌起便持续被使用。

比如:“始欲识郎心,两心望如一,理丝
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首歌描写爱情的波折,开始相恋时,希望
两颗心能合而为一,专心相爱,不过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就像理好
的丝进入了破织机一样,既不成帛,也不成匹。

它的“丝”与“思”
音谐,以“丝”寓“思”,“匹”与匹配的“匹”谐,指不能成双。

在情歌中常见的还有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或“连”,以“藕”为“偶”,以“丝”为“思”,以“梨”为“离”,以“晴”为“情”等。

谐音不但在民间歌谣中体现,而且广泛使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
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间,因为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

有时故意将“福”字
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

这里的“到”与“倒”谐音。

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
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

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

有趣的汉字故事2
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

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是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所以,用“端”代替“正”。

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

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

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

东汉光武帝
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

第二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作《史记》,在《赵世家》中就把张
孟谈改成张孟同。

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

第三是字缺笔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 F”。

第四是拆字。

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
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

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第五是删字。

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


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
改为萧渊。

第六是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第七是改读。

孔子名丘,过去读书人把“丘”读成mou,实际上是用“某”的
读音。

第八是增加偏旁,构成新字。

比如,为了避孔子的讳,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为“邱”,读qi,以与孔子名讳区别。

有趣的汉字故事3
文字狱,是指旧时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皇帝和他周
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所以引来
杀身之祸,以至于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所谓“诛灭九族”。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平民出身的皇帝,文化修养不高,做了皇帝后
变得阴狠、猜忌、嗜杀。

光是为了臣下奏章中有他犯心病的字眼,就
杀掉了很多人。

当时,一个叫林元亮的人写的《谢增禄表》中,有
“作则垂宪”四个字,本来是称颂皇帝的习惯用语。

谁料朱元璋大怒,认为是骂他“做贼”(“作则”的谐音),就把林元亮杀了。

另一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