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沉渣分析标准操作程序

尿沉渣分析标准操作程序

SOP_11-3 尿沉渣分析标准操作程序
一、目的:统一项目操作规程,严格检验质量标准,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结果报告。

二、适用范围:尿沉渣分析
三、操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四、操作步骤:
一、尿沉渣检查的内容
正常人尿中可有很少量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粘液丝,罕见有透明管型。

但如果有过多的血细胞和异常上皮细胞和管型,以及细菌,滴虫,肿瘤细胞和病毒包涵体,那就提示有肾脏及泌尿系统的疾病或损伤。

其中,管型可根据横径大小分为
(1)狭窄型(为1-2个红细胞直径大小),
(2)中等宽度型(3-4个红细胞直径大小),
(3)宽型(5个红细胞直径大小)。

宽型管型提示肾实质有严重损害。

二、尿沉渣检查的指征
1、凡有下述情况的应进行显微镜检查:
(1)凡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亚硝酸盐四项干化学检查中有其中任何一项不正常者
(2)临床医生有要求者。

(3)其它特殊性况(物理检查异常的标本)。

三、尿沉渣检查的方法
(一)非染色尿沉渣镜检
操作:
1、取刻度离心管,倒入混合后的新鲜尿液10ml,500r/min离心5min。

2、待离心停止后,取出离心管,弃去上层清液,留下0.2ml沉渣,轻摇离心管,使尿沉渣
有形成分充分混匀。

3、取尿沉渣0.02ml,滴在载玻片上,用18mm×18mm的盖玻片覆盖。

结果判断
尿沉渣镜检观察,用10×10镜头,观察其中有形成分的全貌及管型。

用10×40镜头观察鉴定细胞成分和计数,应观察10个视野所见最低和最高值,记录结果。

管型用高倍镜鉴定,但计数按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算出一个视野的平均值,记录结果。

参考值
1、细胞成分:每高倍镜视野所见的最低值至最高值:
红细胞0-3/HP,白细胞0-5/HP。

2、管形(透明):每低倍镜视野平均值0-1/全片
3、尿结晶和盐类数量以每一高倍视野+,2+,3+,4+报告
月亮县中医院检验科尿沉渣检查结果报告表
(二)、染色尿沉渣镜检
Sternheimer-Malbin(SM)染色液的配制:
溶液I:结晶紫3.0g95%乙醇20.0ml草酸铵0.8g蒸馏水80.0ml
溶液II:沙黄0.25g95%乙醇40.0ml蒸馏水40.0ml
将以上那两种溶液分别置冰箱保存。

配制应用染色时,取3份溶液I接97份溶液
II,混合过滤,储存于棕色瓶中,室温下可保存3个月。

操作:在0.2ml沉渣中加入1滴染色液,混合,覆盖盖薄片,3min后镜检。

结果判断:红细胞染成淡紫色。

多形核白细胞的核染成橙红色,浆内可见颗粒。

透明管型染成粉红色或淡紫色。

细胞管型染成深紫色。

注意事项:
1、清晨空腹第一次尿,应在1小时内送检。

2、应准备干净、干燥的尿杯,在一般情况下,由患者自己采集中段尿。

女性患者应清洗外阴
部后取。

3、为了保持尿沉渣中细胞成分维持原来的形态特征,要求迅速送检。

附件:
尿沉渣检查标准化
CCCLS(中国临床检验标准分委会)
尿沉渣检查是尿液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诊断、治疗监测及群体普查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目前国内临床检验的现状,参考相关文献,对尿沉渣检查标准化提出如下建议:
1 材料与器械
1.1 收集标本的容器
1.1.1 收集和运送尿液的容器应由不与尿液成分发生反应的惰性材料制成;洁净、防漏、防渗,一次性使用;容积应>50ml,圆形开口的直径>4cm,具有较宽的底部。

尽可能使用具有安全、易于开启的密封装置,以保证标本运送安全。

1.1.2 用于离心尿液的离心管,应具备以下条件:清洁、透明、带刻度,刻度应至少标明1Oml、1ml、O.2ml,容积应>12m1,试管底部呈锥形或缩窄形。

试管口应尽可能具有密封装置,最好使用不易破碎的一次性塑料或玻璃离心管。

1.1.3 用于尿沉渣分析的容器、离心管、玻片必须能进行标记,便于病人标本的识别,且应保持洁净。

1.2 尿沉渣计数板尿沉渣的量和压(涂)片厚度是标准化重要环节,在普通玻片上随意滴加沉渣液或加盖玻片(甚至不加盖玻片),不能提供标准化的结果。

建议使用标准化的沉渣计数板。

1.3 离心机采用水平式离心机,离心时应盖上盖,以保证安全。

离心时,机内温度应尽可能保持<25℃,离心机相对离心力应在400Xg左右。

离心机转速与相对离心力的换算公式为:
g=⑩.18×(rpm/1000)2×R 或rpm=1000×(500/⑩.18×R)1/2
注:rpm为每分钟转数;R为半径,指从离心机轴中央到离心管底部的距离;g为相对离心力例如:
水平式离心机半径为20cm时,采用1338r/min(或1350r/min)
水平式离心机半径为16cm时,采用1495r/min(或1500r/min)
水平式离心机半径为10crn时,采用1892r/min(或1900r/min)
1.4 显微镜尿沉渣检查尽可能使用具有内置光源的显微镜,光线强度可调,应具备40倍、10倍的物镜和10倍的目镜。

同一实验室如有多台显微镜,各显微镜的物镜及目镜的放大倍数应一致。

1.5 自动化设备有条件的实验室也可使用各类自动、半自动的尿沉渣分析仪作为尿沉渣分析,或用作过筛,但此类仪器必须经权威机构认可。

1.6 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
在有条件的单位,可使用带计算机成像系统的显微镜、标准化的沉渣检测系统和相关辅助软件来自动处理结果,但检查方法和尿沉渣结果报告方式须标准化。

2 标本的收集及运送
2.1 标本的收集实验室工作人员、医生、护士必须对病人留尿进行指导,务必使尿道口保持清洁。

随机尿液标本的留取无特殊时间规定,但病人必须有足够的尿量(30~50m1);晨尿指病人起床后第一次尿:收集“时段尿”时,应告知病人时间段的起点和终点,起始时先排空膀胱;三杯试验留尿时间要分段明确,做好标记。

送检单上应注明留尿时间、送检时间。

2.2 标本的运送按上述要求留取尿液应在2小时内完成检验,如果标本收集后2小时内无法完成分析,可置2-8℃冷藏,6小时内完成检验,如仅作尿沉渣检查,可在尿标本中加适量防腐剂(大多使用400g/L的甲醛溶液,每升尿液加入5ml。

应注意甲醛过量时可与尿素产生沉淀物,干扰显微镜检查)。

2.3 标本的标记标本容器必须有标记,包括:病人姓名、特定编码(或住院病人的病区、床号)、标本收集时间。

标签应贴在容器上,不可贴在盖上。

2.4 标本的接收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工作人员在接收标本时,必须检查标本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标记内容与医生所填写化验单是否一致;从留尿到接收标本的时间是否过长;标本是否被污染。

尿标本量不少于30ml,在特殊病例不可能达到此要求时(如小儿、烧伤、肾衰无尿期等),应在检验报告单上注明收到的尿量及检查方法(离心或未离心)。

3 尿沉渣检验的操作步骤
3.1 离心离心管中倒入充分混匀的尿液至10ml刻度处,RCF400Xg,离心5分钟。

离心后倾倒或吸去上清液,离心管底部残留尿液的量应在0.2ml处,使之浓缩50倍。

3.2 镜检沉渣液混匀后,取l滴(约15~20μl)充液到标准尿沉渣计数板里(按说明书操作),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

计数细胞数或管型,按XX/μl报告。

尿结晶、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以+、++、+++、++++或1+、2+、3+、4+形式报告。

尿结晶、盐类的报告方法:
尿结晶盐类
一: O 一:无
1+: 1-4个/每高倍视野 1+:少量
2+: 5-9个/每高倍视野 2+:中等量
3+: 10个~/每高倍视野 3+:多量
原虫、寄生虫及寄生虫卵的报告方法:
—: 0 1+: 1个/广视野~4个/每高倍视野
2+: 5-9个/每高倍视野 3+: 10个~/每高倍视野
细菌、真菌的报告:方法:
一: O ±:数个视野散在可见
1+:各个视野均可见 2+:数量多或呈团块状集聚
3+:无数
3.3 尿沉渣的检查内容应包括:
3.3.1 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上皮细胞(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细胞)、异型细胞等。

3.3.2 管型:透明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混合管型、宽形管型等。

3.3.3 结晶:磷酸盐、草酸钙、尿酸结晶和药物结晶等。

3.3.4 细菌、寄生虫(或虫卵)、真菌、精子、粘液等。

3.3.5 临床医生特殊要求的其他成分。

3.4 有条件的实验室应开展各种尿液有形成分的染色检查,配置多种类型显微镜(如相差显微镜,偏振光显微镜等),以便于有形成分的进一步鉴别。

尿液沉渣检查仅为尿液分析的一部分,应结合尿液理学、化学检查及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再发出报告。

尿沉渣检查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应进行尿沉渣检查的专业培训,技术未达到熟练要求者,不得上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