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的故事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
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立即拿
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
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
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
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
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
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
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
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
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
杰出的经济学家。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
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
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
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
就是定时喂食。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
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
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
延长了。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
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
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
而
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
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
易
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
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
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
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
把许多竹
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
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
后来,
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
好学的精神。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
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
睡就会被扯醒。
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
都买不起。
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
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
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
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
成语“囊
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
他每次写完字,
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
了一池墨水。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
王
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
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
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
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
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
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
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
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
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
大的文学理论家。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每看一本书,
不是一上来就从头至尾地去读,而是对着书本闭目沉思,
猜想书中写了些什么。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再打开书。
如果书的内容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如果与
猜想的不同,他就认真地去读。
华罗庚的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
能力。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
终于成为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
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
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
时值冬日,他顶风冒雪,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
一部十多万字的书,
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
据说在他结婚那天,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亲朋好友
都来登门贺喜。
当迎亲的花轿快到家门时,却找不到新郎了。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只见他
仍穿着旧袍,全神贯注地在读书。
有关勤奋的名人事例
1.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
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
经过整整三
年,他熟读了《诗经》 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
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2.陆游书巢勤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
好学。
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
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
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
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3.顾炎武手抄书。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
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
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4.刘勰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
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
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5.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
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
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
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6.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
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
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
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
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