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天人合一”的自由淡泊思想【摘要】: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道家的“三无”境界,“无己、无功、无名”所达到的自由、淡泊开辟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谐的、超然的、明达的生命途径。
在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有很多人执着于金钱、名利等,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陷入了迷茫困惑、难以自拔的困境,庄子的“天人合一”的自由淡泊的思想追求的精神境界,在今天仍然带给我们许多启示,给了我们在迷途中许多指导。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由;淡泊一.庄子其人的简介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4岁。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请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隐退、不争、率性的表象看,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庄子也努力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
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始终。
庄子还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
庄子还要求注重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溢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二.“天人合一”思想含义道家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自然是自在而已然的存在。
“道”是包括万物的整体,亦即无所不在,是天地万物之根源,亦是天地万物之归宿。
庄子曰:“人与天,一也。
”即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怎样的一个生命旅程。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的《逍遥游》中提出了道家的“三无”境界,“无己、无功、无名”所达到的自由淡泊开辟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谐的、超然的、明达的生命途径。
在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有很多人执着于名利,给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陷入了迷茫困惑、难以自拔的困境,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淡泊的思想追求精神的解放的境界,在今天仍然带给我们许多启示,给了我们在迷途中许多指导。
三.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淡泊思想的的表现1,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译文: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
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
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
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
庄周是一只自然洒脱的蝴蝶,而洒脱自由的蝴蝶一试庄周的化身。
这是何等的率真纯净,何等的逍遥自在,何等的自然与洒脱。
,2.宁做自由之龟(《庄子•秋水》)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
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
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
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
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追求心里的那一份恬淡平和,不为名利而屈服,只为寻求简单、自由的生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水里的一条鱼,安心的在水中游弋,从不羡慕鸟儿的飞翔;就像是天空中的一片云,悠闲的飘游在蓝天之上,卷起与舒张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
这,实在需要一种自由淡泊的境界和气度。
3.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
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在哪里(安:一意为如何,怎么;一意为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是在桥上知道的。
”庄子知鱼之乐。
在喧嚣中,依然保持着内心的那一片净土,这是何等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能够在纷扰的尘世中依然物我两忘,既是一种内心的祥和,也是一种深入的淡定,它是对人生的深层领悟,更是人生境界的极至。
4.视权贵如腐鼠(《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文:《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去见见这位好朋友。
有人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
”惠子很慌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
庄子来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鶵(一种类似与凤凰的鸟),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
从南海飞向北海,不是梧桐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这时,有只猫头鹰刚抓到一只腐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
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您也想因为您的梁国来吓我吗?”庄子自始至终坚持着并实践着天人合一的淡泊自由的思想,不为尘俗所迷,不为物欲所困,不为名利而扰,不为诱惑而动,一份自由淡泊的心情,一颗洒脱自然的心,一份简单细致的人生态度,在庄子的生命旅程里,始终以自由淡泊的状态去演绎生命的真谛!四.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淡泊思想的评价(一)庄子是主张精神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
庄子主张平等,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生乎平等,人要融于万事万物中,人要与宇宙合为一体。
正所谓“从一滴水里看全世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他主张出世,与世无争,平淡恬静,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平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以满足,或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他采取了消极避世的态度。
在当时动荡喧嚣的社会环境中,庄子的思想给了人们一个平静思考的空间。
(二)庄子一生淡泊名利,生活未免也有些穷困潦倒,但是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这位文学巨人却并没有在思想上出卖自己的灵魂。
他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对现实社会是悲愤的,绝望的,正因为如此,则也正好说明了庄子实则是一个对这社会有着强烈爱恨的人,正因为爱得深,所以也恨得切,自身也是伤痕累累,但是他又并非一直沉浸在对现实社会深深的绝望里不能自拔。
世道污浊,他便退隐,与大自然一体,与宇宙交流。
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得不到完全的大自由,于是他强调率性,物我交融,天人合一,体现了他思想的宏大,开阔,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
做官(入世)戕害人的本性,那不如过贫贱但自得其乐的生活呢。
他的出世则正是对黑暗,污浊的现实一种强烈的抗议,反弹与觉醒。
(三)在那个喧嚣动荡,人人都积极入世,试图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寻得一官半职,而庄子却以独到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外界如何喧嚣,而我只要内心独静,这世界再污浊又能奈我何?内心清净,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才能做到人生的真正的大自由。
(四)庄子文章汪洋恣肆,想象力尤为丰富大胆,意象雄浑飞跃,给人以超凡脱俗与高尚美妙的感觉。
他的文章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
他主张“道”,万事皆有道,道为本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也认为“死亦即乐”,死却并非是真“死”,而是解脱,享福,获得了自由。
(五)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
但是,在如今这个社会,只一味的逃避,消极避世是不行的。
我们要想做出成绩,就必须得入世,积极投身道世界的洪流中去。
但是也并不能说庄子思想已然过时,我们可以利用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那份宁静,我们可以向庄子思想来学习获得。
思想上宁静淡远,我们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那份力量。
五.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淡泊思想的现代意义(作用)(一)“夫弓驽,毕戈,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络、置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
”(《肱箧》) 庄子认为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工具的改良,不仅使自然之物的本性得到破坏,也使人为物所役,被物化、异化了,迷失了自我。
(二)人们在当今物的世界中为物为金钱所奴役,迷失本性。
一方面,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人的精神世界却如同荒漠。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一些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一连串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等,使人的心灵备受摧残。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把人类引向天堂,也可能把人类导向地狱。
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并不能告诉我们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人们不断追求物质的满足有何终极意义?人的本质难道就是不断生产,不断消费吗?现代社会中,在市场经济规则的极大冲击下,物质利益最大化成了个体追求的主旋律,它诱发拜金主义、价值错位、物欲横流等不正常现象大量出现。
使得个体追求利益时忘却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泯灭了自我对形而上学之终极目标的趋向。
人显然还有高于物质满足的东西,那就是,人的自由、独立与尊严。
(四)吉献忠认为,个体自我生命本是完整的,其完整性存在于生命之内之外两者之间的平衡,而在现代社会中,过度追求生命之外的东西,破坏了二者的平衡。
庄子拒斥名利,执着“守朴”、“全真”,为我们提供了修补现代社会中外在与个体内在自我生命的极度张裂的极好解决方式。
(五)在庄子看来,实现人的自由,不仅要摆脱因为追逐金钱与地位而导致的人身和利益的依附关系,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挣脱非自然的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