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1.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演变历程在中国悠久历史里,每一样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物质或非物质的,其起源往往都伴随着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神话故事。
中国古典园林也如此。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之初,人们普遍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和神话传说的敬畏,比如有“三皇五帝的说法”;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园林的雏形出现在宗教仪式、祭祀祖先与神灵的祭拜活动中,如“灵囿”等;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时期,古典园林出现了像阿房宫及上林苑等气势宏大之作,这时期首次出现了中国皇家园林独具特色的设计“一池三山”。
随后,中国经历了频繁战乱的三国、二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导致许多文人志士归隐循世,寄情山水,私家园林得以发展;隋唐时期,古典园林又出乎意料的迎来了空前繁荣;宋朝出现了将摹写山水发展到顶峰的艮岳;元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比较平静;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迎来了大爆发,成熟阶段,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齐发展的势头非常猛,期间出现了很多艺术价值极高的园林。
表一为周维权先生总结归纳的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简表。
[1]表一中国园林发展历史简表(周维权先生体系)发展阶段时间发展顺序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古典园林的转折期古典园林全盛时期古典园林的成熟期一古典园林的成熟期二古典园林成熟期后期古典园林衰微状态现代园林时期公元前11世纪-220魏晋南北朝220-589隋唐589-960宋代960-1271元明清初1271-1736清中叶及清末1736-19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前半页至今中国古典园林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由单一的崇拜,到祭祀的仪式,到观赏游玩的功能,由粗陋到艺术层面,由不成熟而趋向于成熟的演变。
中国古典园林一直扮演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角色。
它包含了许多种艺术形式,又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的主流哲学思想。
中国的许多古典园林都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比如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等。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往往会涉及到园林的设计理念,会研究到每一种每一座园林所要表达什么意图。
一个园林往往可以从社会背景、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价值认同等方面进行分析,但归根结底,追溯这些方面的源头,那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传统主流哲学思想对每个园林的理念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2.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简述对于园林景观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园林形成的根本,因为人的哲学世界观从根本上指导着人的创作行为,由人的主观出发,创造出形态各异,风格迥异的园林。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背景下,产生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才有后世对中西园林艺术风格不同的比较。
除了地域的不同,还有时代的不同,主流哲学思想的变迁,也造就了不同时期园林的不同风格。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无论哪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哲学主流思想,但同时也有着其他哲学流派,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
然而,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里,经得起大风吹,浪淘尽的也只有寥寥几种主流思想,其中最为坚挺的是儒、道、佛三大体系下的哲学思想。
这三大思想产生的时代、缘由都不相同。
但它们都在各自不同时代里独领风骚,乃至贯穿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
这三种思想或其分支都在不同的时代里都有着一帮虔诚的信徒,把它们发扬至今。
儒家思想的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等级伦理,实用主义;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佛教的“悟”。
各具特色,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
但是这三大思想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都提出过“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同化”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儒家以“人合天”,道家以“天合人”,佛家认为“人既在宇宙中,宇宙也在人心中”。
而中国古典园林以“虽有人作, 宛如天开”的基本原则,利用自然,模仿自然,艺术地表达自然美,遵循自然规律,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起来,将现实生活与艺术境界融为一体。
可见,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想体系都有与“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不谋而合的思想。
[2]中国古典园林处处都显现出传统主流思想的痕迹,因此,能更好的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他们的联系点,对今后现代园林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3.1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末期,由孔子创立,该思想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殷商时期,最早出现的是“囿”。
从周文王开始,出现了灵台等园林的雏形,以祭祀为目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宫室园囿的经营到达了一定的水平。
这一时期的园林主要受到儒家主张的“仁与礼”“礼乐制度”的思想影响,很多君王都建立不少富丽堂皇的宫殿,以彰显自己的身份特殊以及天命难违的君主专注思想。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吴王的姑苏台、鹿苑等,其中“姑苏台高三百丈,宽八十四丈,有九曲路,拾级而上,登上巍巍高台可饱览方圆二百里范围内湖光山色和田园风光。
”姑苏台的雄伟壮观,奢华极致都体现着君王九五之尊的身份,在那提倡“礼治”,即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的社会也是很常见的,只是这得多劳民伤财呀。
这里就不讨论儒学得糟粕了。
[3]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造园高潮。
然而秦朝的以法家为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打击,但在园林建造方面,秦朝也大力发展了宫殿园林的建设。
当时最著名的当属阿房宫,其规模之宏大,尽显帝王之气,但这也摆脱不了儒学思想的影响。
至此,可以总结出,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最初建设思想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期间虽有几次没落,但也无碍其生命力之顽强。
汉代,儒学思想重新受到执政者的幸宠,成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
此时,汉朝在园林上的代表作为汉上林苑。
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后,上林苑很多宫殿的起名都隐隐透露出一种儒家文化的味道,例如宜春苑、思贤苑、博望苑等。
隋唐时期,古典园林迎来了全盛时期。
隋唐统一中国后,儒家提倡的“诗情画意”的文学艺术审美观运用到园林的建设中去,使园林的自然味道渐渐淡化,人文气息更加浓厚,很多文人志士把园林建设成为修身齐家的场所。
隋朝古典园林的设计更加注重内部的装饰与布局,大部分园林都运用了大量的人工湖,聚集了许多奇材异石,这其中与当权者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但也是受到儒学的“智者乐水,仁者爱山”的思想影响。
唐朝国泰民安,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国,宫廷建筑也日有兴建,宫苑的规模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的都大。
当时的宫苑规模可以用一首诗来形容,“山河千里国,城阙几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这与当时儒学大家韩愈提出的“天命论”“封建纲常”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除了皇宫贵族对园林的喜好,很多文人志士都会建造一些私人园林,这些文人志士都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的是为了仁政,入世以及治世,为民众做民众工程,例如白居易在杭州西湖的白堤;有的是某些仁者志士受到中庸思想影响,辞官归隐,修建了属于自己园林,不入世,例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杜甫的元华西草堂等。
宋朝的园林发展为明清我国古典园林繁荣昌盛开了一个好头。
宋朝是一个崇尚文化艺术,摒弃武力暴力的一个朝代。
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而集众多文化元素于一体的宋朝园林自然而然地发展壮大。
期间园林内部的细部布局,细部设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很难说是哪些思想成为主导园林发展。
另外,儒学在宋朝结合其他思想发展成为了一种更具时代特色的儒学,历史称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它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思想。
这里结合宋朝古典园林的发展,顺应天意,因地而为,给尽量保留自然的造园思想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持,也为明清时期古典园林的全盛状况奠定了基调。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园林建设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水平都很高。
当时中国园林大致可以分为四大基本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
此时的园林在总体布局、组织空间、建筑风格上都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且各具特色。
就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来说,在布局上体现着儒家哲学思想提倡的“君臣民的礼制观”的观点,明清很多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的布局都是运用了这一思想。
例如,颐和园从后山到昆明湖有一条明显的轴线,而在这条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那就是佛香阁。
以佛香阁的位置、高度、规模和体量统率着景区所有的景点,体现着一种以某点为中心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
还有“学以致用”的思想,由清初儒学思想家顾炎武提出来的,提倡实学,这对很多园林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经世致用,注重实用功能的效果。
例如,颐和园的修建与水利灌溉;三潭印月与疏浚湖底;长春仙馆与乾隆读书;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与民族关系,都表现了古典园林的用途。
[4]儒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园林设计的基本理念上影响更为深刻。
中国古典园林细部设计布局上,都有很多涉及到儒家思想的东西,但是作为文化载体,园林内部布局设计同样会集其他思想之精华,所以利用哲学思想去细部剖析古典园林布局设计的普遍性明显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在个案中仔细分析才能得出更加权威、科学的理论,这里就不作讨论了。
3.2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道家思想由先秦老子创立,庄周继承和发扬了老子之道。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家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有着直接深远的影响。
在讨论道家思想时,无法以讨论儒家思想那样,分得那么细,毕竟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中占的地位不是道家、佛教思想以及其他思想可以比拟的。
道家思想对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可以分为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后世时期这三个阶段。
先秦时期,由老子创立的道家,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观点,提倡遵循自然,顺依自然的思想。
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这一理念上。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古代的美学思考和艺术设计一直受到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利用原始自然来表达出来。
正是这股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古典园林的设计大多都没有采用整齐的规划原理,没有西方园林那样的方方矩矩,大多都是顺应大自然的方式去设计。
“虽有人做,宛如天工”就是这样来的。
这一时期出现的中国古典园林经典设计——“一池三山”的园林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思想。
在以后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顺应自然”这一理念一直延续,每个时代的园林都深刻地奉行这一设计理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此时期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老庄对道家的思想也逐渐成为道家的正统。
他主张“清虚自守,齐物而侍,清静无为”以致“不为物累逍遥天下”,“不参物事,不与物谋”的齐物而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