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
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

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

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
【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

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

《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

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

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飞翔。

这种极度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在这幅画中,画家梁楷对画中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

相比于西方人物画,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
合中国人物画的实际。

而西方绘画总会那么让观赏者直觉的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实在。

画中的泼墨仙人与西方的人物画先相比,毫无疑问泼墨仙人更侧重的是整体的风度神韵,而不仅仅是心理和个性。

《泼墨仙人》是典型的大
写意。

在色彩的运用上,中
国人物画史上虽然有不少用
色彩写生的例子,但从未发
现一幅画是注重科学真实的
色彩变化的。

传统人物画的
设色多风格朴素、静雅,讲
究墨鱼色的结合要有韵味、
有意境,要求和谐温和,单
纯却不单一。

《泼墨仙人》图
就是一幅典型的中国传统人
物画。

中国画的人物画,由
于形象要求严格,在表现上
远不如花鸟、山水自由,因
而在笔墨上也难以允许有更
多的随意性和偶然效果,如
用泼墨,便很容易失去形似,
浸渍为一片墨污。

所以古代
画家很少用泼墨画人物。


梁楷为了充分表现画中仙人
的自由狂放和自己豪放的胸
襟,熟练地运用大泼墨进行
表现。

画家用极凝炼、流畅
的线条勾勒出额头和胸部等
关键处,其它部位,充分利
用古人宽袍大袖的衣着条件,运用大笔浓墨任情挥洒。

从仙人的肩部至下,笔意先如瀑布一泻而下,至肘部尤如急流曲折回环,奔腾不止。

再往下,至腿部则化为一片飞动的波涛似的浓墨;腹部左右衣襟,都是一笔而下,尤如瀑布的支流,以同样的气势飞流而下,终于在下方与主流汇聚在一起。

全画的笔墨节奏有力,气势磅礴。

梁楷不愧是泼墨人物画的鼻祖,他以湿笔饱蘸浓墨,自上而下大刀阔斧地率性挥写,不过几笔,仙人宽衣慵体、谐趣可爱的神态已经恍如眼前。

他夸张地加高了仙人的前额,最大限度地将其五官挤成窄小的一团,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

他用润墨写出“仙人”的腰带,仅仅四笔,但是肚子的形状和行走时衣带飘动的意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似乎能听到仙人步履蹒跚行走的声音,也似乎能听到似是而非的笑声。

在用笔上,画家在传统的中锋用笔的基础上,发展了侧锋用笔,并把线扩展为墨团,但墨中见笔,墨中见骨力,毫无肿胀、浮飘、烂湿的感觉,所以全画水墨淋漓,但仍有深厚的内在力度;画面神采飞扬、飘洒豪放,却无轻飘浅浮的毛病。

这种笔墨效果与画中仙人的精神气质一脉相通的,都是画家的审美理想的表现。

其次造成中国人物画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人物画不同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
一个就是很大一部分的中国画将诗、书、画、印统一到一起,使之在画面上交相辉映(这一点广泛表现在所有体裁的中国画上,而不仅仅是人物画)。

这在西方任何国家的人物画(乃至所有画种)中都是没有的作品。

诗歌与绘画本来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但他们在体现意境上又是一致的。

在《泼墨仙人》画作的上部分就明显的有画家的印章与提的诗。

而诗之所以能融入画中,又同书与画的结合是分不开的;一是由于书画同源,所以画家本人以书法用笔入画;另一种方式是以书提款、题诗、题字在画面上,使得画作章法更完美、和谐。

印章,这一点朱红使典雅素洁的《泼墨仙人》画作一下子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平衡了画面,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

中国画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就是因为拥有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性和这些中国文化元素。

(2)马奈——《吹笛少年》
马奈(1832-1883)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的著名画家,他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尽管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画家的联合展览,仍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奠基人.马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第一个把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马奈早年受过学院派的六年教育,后又研究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吹笛少年》用几乎没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画法,表现人物的实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奈的才气和自负感。

此画明显带有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

在这幅带有日本绘画风格
的画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委
拉斯贵支以及戈雅不用任何
背景和装饰的画风。

画中的吹
笛少年以右脚为重心站立,左
腿向外伸展,上身自然向左倾
斜,手指在乐器的孔洞上按
压,悠扬的音符流泻而出,脸
上神情专注,谨慎的演出。


幅画中运用三种基本色调--
红色裤子、黑色上衣以及赭石
色的背景。

红色裤子两边的黑
色边线,与黑色上衣连成一
气,红、黑两色间的关系,被
马奈以金黄色的衣扣和吹笛
少年肩上的白色披带突显出
来。

赭石色的背景,是既无横
面又无竖面的抽象背景,赭石
色的底色,以人物为中心,渐
次向外加深,使吹笛少年处于
明亮的空间中。

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
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

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

在西方人物画中其科学性因素是不能副略的。

集自然科学家、工程师等诸多身份于一身的意大利美术大师达芬奇说过:“美术是一门科学”。

他的绘画把解剖、透视、明暗等零碎的科学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

而马奈的这幅《牧笛少年》也是对人物各方面的比例分配的很好。

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

这幅画的朴实无华证实了艺术家的现代性,他是一切陈规之敌,他通过其作品表达一种新的世界观。

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吹笛少年》中,马奈的绘画重点集中在这身由红、黑、白、金色装饰的完美军服和短笛的金色金属套上。

用白色布带束住的乐管在男式紧身短上衣的深色呢绒上和裤子的茜红色呢上闪闪发亮,短上衣上饰有铜纽扣。

紧束孩子的上半身的布带形成一道亮光,与白色的鞋罩相映衬。

只有孩子的脸和手有生气,与有点僵硬、看不出细节的侧影形成明显的对照。

突出印象派的绘画特点。

《吹笛少年》是马奈对印象画派的伟大创新和发展,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美术思潮,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重大的影响。

是一种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具有革新和进步意义的的艺术。

标志着与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