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赏析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赏析

中国画既用焦点透视法,也用散点透视法,既有 严守真实的画面空间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实按构 图需要而平列的空间和布白,这样就使物象在画 面出现时,可以按实物在画面上的艺术需要伸长 或缩短变化其形象,更换其位置。
中国画在空白处尤其注意经营,常常借用书法上 的计白当黑,即没有画面的部位要像有画面的部 位一样做认真的推敲和处理。
五代顾阂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真实地描绘了政治上不得志 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此图在用笔赋色方面用笔柔劲 ,设色绚丽而清雅,鲜丽的淡色与浓重的黑、白、红相比衬 穿插。
5
情景相生 气韵生动------中国画的意境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 富的景象。画家凭借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 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 ,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在中西绘画的关系上,潘天寿先生曾有过一段精 辟的论述:“东西两大绘画体系,各有自己的最高 成就。扰如两座高峰,对峙于亚欧两大陆之间, 使全世界仰之弥高.这二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 以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这是十分必要的。然 而决不能随随便便的吸取,不问所吸取的成分, 是否适合彼此的需要,是否与各自的民族历史所 形成的民族风格相协调。在吸收之时,必须加以 研究和实验,否则,不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和 阔度,反而会减去自己的高阔,将两峰拉平,失 去了各自的独特风格,这样的吸收,自然应该予 以拒绝。”
1
首重立意 胸有成竹-----中国画的构思
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 ,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 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
---《韩诗外传》 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种道德 品性。 一,鸡身上的花纹表示有文化。 二,雄鸡的模样很英武。 三,雄鸡打架很勇猛。 四,母鸡护小鸡很仁慈。 五,雄鸡报晓很守时,表示守信用。
---赵佶
右下书款“宣和殿御制并书 ”
6
诗书画印纸笔-----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天池。
---徐渭
二、西方绘画艺术
按时间历程可以将西方美术流派划 分为中世纪美术流派、文艺复兴时 期美术流派、17.18世纪欧洲美术流 派、19世纪欧洲美术流派和20世纪 现代美术流派这几大发展时期。
在东西方绘画艺术历史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东西方的绘画艺术,在其发展中出现形与神方 面、反映客体对象的客观态度与表现主体内在审 美意象的热切追求等各方面,都反映出人类希望充 分表达自我的渴望。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科技水 平发展的层次不同,人们对主客观的认识与再现也 产生了很大的差距。
今后绘画艺术,随着全球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东西方的绘画艺术或许将迈向从对立过渡到和谐 统一的更高层次。
1
首重立意 胸有成竹-----中国画的构思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 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 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 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 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 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 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 独画云乎哉!”
---郑板桥
2 以线造型 以形传神-----中国画的造型规律
至于气韵生动,即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不 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应成为富有生气,新鲜而活 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如果没 有表现出如此生动、如此韵味丰富的内涵,当然 ,就不能给予人这一些感受,而达不到中国画富 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5
情景相生 气韵生动------中国画的意境
水墨葡萄一枝,串串果实倒挂枝头, 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 以大块水墨点成。
抽象主义
不是一个有宣言和纲领的社团,一般泛指的抽象艺术,包 含两种类型。 1.从自然现象出发加以简约或抽取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 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形象; 2.不以自然物象为基础的几何构成。
最早的抽象主义绘画是康定斯基于1910年前后画的。 最代表性的是俄国康定斯基和荷兰P.蒙德里安及他创建 的风格派。前者主要是抒情抽象的艺术家,后者--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 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 组织画面。 •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 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 时又具有情趣。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 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使身心得到 愉快和休息。
绘画,不仅种类和形式丰富多彩,而且由于各国和民族 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绘 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 区别。
一、中国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画在绢、纸上并 加以装裱的卷轴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 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 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情景相生 气韵生动------中国画的意境 诗书画印纸笔-----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1
首重立意 胸有成竹-----中国画的构思
不管是画山水、画人物、还是画花鸟,中国画创 作,以立意为先。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关于"六法 "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 ,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他认为立 意在,画中才能有变态、有奇意。
谢谢
中国绘画从内容上大体分为宫廷画、文人画、宗教画、 市民画、民俗画五类,从绘画特征上分为工笔重彩和水 墨写意两种。
中1 国2 绘 画3 艺 术4 特
5

6
首重立意 胸有成竹-----中国画的构思 以线造型 以形传神-----中国画的造型规律 多点透视 计白当黑-----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随类赋彩 色彩相和-----中国画的色彩法则
3 多点透视 计白当黑-----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这本是芙蓉、锦鸡、蝴蝶之间的 故事,作者却似不经意地从左下 角斜出几枝菊花,妙趣横生,既 破了左下角空白,又渲染出金秋 的气氛,还可作为芙蓉花的参照 ,点出其高下位置,使它的出现 不致显得突兀。
4 随类赋彩 色彩相和-----中国画的色彩法则
中国画的色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 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强调在特殊 光线下的条件色。画一件物品,就赋予那一件物 品的基本色,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 与色的调和。 写意作品则追求“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法则 。即墨与色互相衬托,互不影响对方的美感效果 。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弗洛依德的 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 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 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 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 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
野兽派
1905年产生于法国。竭力反对传统的模仿自然的写实主 义 ,突出强调主观感受,注重采用变形、大色块和粗 拙的线条相结合的夸张表现手法,追求平面化的装饰趣 味,力图创造一种“单纯、宁静、均衡、和谐”的美学 境界。 主要代表人物有马蒂斯<戴帽子的妇人>、德兰、杜飞、 弗拉曼克等。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 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 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 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代表人物及作品:爱德华·蒙克《呐喊》
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决定着中国画的特色。 中国画是运用绢和纸作画,特别是生宣纸的出现,更加 发挥了笔趣和墨彩。宣纸的渗性,毛笔的尖锥,使得笔 锋无穷变化,产生出奇妙的效果。同时形成了各种效法 和描法,画法和笔法。
6
诗书画印纸笔-----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
文艺复兴三杰 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
洛可可风格
18世纪的法国绘画之所以取得公认的领衔地位, 是由于它把握住了时代精神。步入繁荣的欧洲正 需要对女性彬彬有礼的交际往来,巧妙幽默的言 谈举止和更加轻松的艺术风格。
被称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 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 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
---明徐渭《墨葡萄图》
6
诗书画印纸笔-----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中国绘画,有题字盖印的做法,不仅文人画,可以显示 其诗、书、画三绝之长,即是一般的画作,也总要题字 盖印,这样才有传统艺术的浓厚风味。
题字和诗句,可以提高或补充观者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也丰富了构附的变化,起到互相衬映,互为显彰,点 缀与平衡构图的多方面作用。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赏析
中西艺术比较
中国艺术体现强烈的写意性、程式化和整体感、 运动感,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
西方艺术则体现出强烈的写实性、科学性和真实 感,在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同时,表现出偏 重形式的倾向。
绘画艺术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通过一定的色彩、线条、形 状,构成异常精确具体而又个性化的图景,以传达审美 经验供人感受的艺术。
立体主义
1907年出现于法国的现代美术流派。发起人为毕加索和布 拉克。毕加索创作《亚威农少女》,标志着立体主义的开 端。 主要特征:即在画面上将一切物体形象破坏和肢解,然后 再加以主观的拼凑、组合,以求所谓立体地表现出物体的 不同侧面。就是在平面上表现出二度和三度空间,甚至表 现出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和时间(四度空间)。
波提切利的蛋彩画《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重要的
代表作。它通过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表现了春天的美和 典雅。美的追求和爱的觉醒是这一作品的主题。它是一首 讴歌维纳斯爱的胜利的赞歌,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希 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肯定和赞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