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西和县大水街学校刘茗
有效教学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

因此,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创设各种生动形
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
到学习中去。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所做、所思,谈谈对有效教学的
一些感悟。

一、精心设计情境引入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
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主要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
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时,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边长为50米的的正方形内有一个最大的圆,有一只乌龟和
兔子赛跑,乌龟沿正方形跑,兔子沿圆跑的画面,画面上看到的是兔子和乌龟同时出发,最后兔子先到达,乌龟最后到达,结束后乌龟却不服气,他认为他跑的路程多,而兔子跑的路程少。

学生看得很专注,我接着又一次演示它们分别跑的图示,向学生提问要验证乌龟的说法到底是否正确,就该怎麽办?这时学生纷纷回答就要算出正方形和圆的周长。

正方形周长学生都会算,那么圆的周长该如何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他们马上很感兴趣地投入到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

教学中有了这样的一个个情境引入,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精彩的课堂源于精心地设计,精心地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精心地设计了3个活动。

活动一动态演示,做好知识迁移的准备
一起与学生回忆一下以前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
算的?并用电脑演示。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采用的是割补法,是把它变成长方形来计算的。

把平行四边形沿着一个顶点所作的高剪下来,移到另一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长方形(教师同时演示这一过程)。

这一活动的设计既为了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更是为了后进生能够与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活动二动手操作,概括出圆的面积推导公式
首先让学生明确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
算呢?你又准备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学生回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根据学生选择转化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形成合作
小组,然后一同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开始进行实验。

在小组活动中质疑边
是弯的,没有学过,不知道怎样求面积?教师提示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之后,再把它剪下来,拼一拼,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接近于我们学过
的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

小组1我们平均分成了8份,拼成的图形非常接近平行四边形。

小组2我们把圆平均分成了16份,拼成的图形也像个平行四边形。

小组3我们把圆平均分成了16份,拼成的图形很像一个三角形。

小组4我们拼的图形
像个梯形。

小组5我们把圆平均分成了32份,拼成的图形更像一个平行四边形。

比较分析,寻求突破点。

在电脑中显示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的图,并且把它们拼成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分析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之后,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什么图形?最后推导圆面积公式。

活动三思考讨论
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在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
有变?
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4.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最后,总结公式。

在小组内再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进一步理解公式。

课堂上通过三
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剪、拼、贴等动手活动,通过动脑思考、讨论转化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手脑并用,精神十足。

像这样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不仅可以解决
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多样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数学练习设计应以有效性为原则,这样才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如在“质数和
合数的意义”这节课结束前设计的一个游戏。

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
求站立,看谁反应快。

(1)学号是质数的同学;(2)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
(3)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4)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5)学号是合数的同学;(6)没有站立过的同学。

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
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
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
学习品质。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程
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师生交流活动中正确引导,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
的教学效率。

篇二:《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