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异同

论文《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异同

从“三大战役”的异同看《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以描写战争闻名的经典名著,本文从其描写官渡、赤壁和彝陵三大战役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入手,探讨其战争描写的艺术:战争的摇曳多姿、人物的丰富多彩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

通过对作者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三大战役异同战争艺术《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流传几百年而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其以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三国鼎立的史实为依据,采取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幅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其中对历次战争的描写,更是跌宕起伏、动人心魄,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进程中,官渡争霸、赤壁鏖兵和彝陵决胜对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因此,在《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大大小小上百次的战争中,作者着力刻画的也是这三大战役,透过作者对这三大战役异同的描写,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对描写战争的艺术,享受作者为我们提供的这一顿精神大餐。

一、三大战役的同中之异:作者在对三大战役的描写中,将着力点都放在胜利一方,写出了战胜方的谋略。

乍一看,三大战役中无一例外都使用了火攻,都是以至弱对至强,都是至弱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自己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但是,我们透过这些相同,仔细分析,却可以发现诸多的不同:1、影响战争胜败的关键不同,火烧的对象也就不同:官渡之战中,袁绍兵多粮足,主动攻打曹操,曹操兵少粮乏,被动应战,粮草成了影响双方胜败的关键,对这一点,双方谋士均看得很清楚。

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

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

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

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但对于各自谋士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双方主帅的态度却有天壤之别,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是“怒曰”,曹操听了荀攸的话是“所言正合吾意”,由此,双方主帅的谋略见识的高下立判。

经过近两个月的战斗,曹操“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有退回许昌之意,问之于荀彧,荀彧回信要曹操坚守待变,曹操于是“令将士效力死守”。

后来,曹操从袁军细作处得知韩猛将运粮来前线,派徐晃半路拦截烧了韩猛所押粮草,“曹操大喜,重加赏劳。

”而“绍大怒,欲斩韩猛。

”袁绍的谋士审配说:“行军以粮食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

乌巢乃囤粮之处,必得重兵守之。

”一个因粮草短缺而欲退兵,一个因粮草被劫而大怒,此时,粮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在对待这件事上,双方却大异,袁绍派出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守乌巢,而淳于琼并没有感到自己肩挑的是一副事关战役胜败的重担,“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

”曹操从袁绍的谋士许攸处了解到袁军粮草机密后,亲率大军往袭乌巢,将袁绍乌巢之粮一把火烧个干净,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赤壁之战中,曹操大军从北方杀来,败刘备于当阳,降刘琮于襄阳,得荆州之城、江陵之资,与刘孙联军对峙于长江之上。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作战,精良的水军与精锐的战船必不可少,曹操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在许都时,就掘玄武池演练水军,到了荆州之后,又起用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正副都督,操练水军,甚有章法,使周瑜见之,大惊曰:“此深得水军之妙也!”闻得水军都督是蔡张二人,便思“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

蔡张二人为降将,被曹操所猜疑,三江口折兵后,曹操“责之曰:‘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由此可见曹操对蔡张二人的不信任,有了这个前提,周瑜才能巧妙利用蒋干盗书,设反间计除去蔡张,使曹操换上自己的心腹,北人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

曹操水军训练再无起色,加上北方来的士兵水土不服,“俱生呕吐之疾,多有死者。

”庞统借此献连环计,使曹操将大小船只分组锁住,周瑜借一夜东风火烧战船,曹操也就只有败走华容道了。

彝陵之战中,刘备含悲带怒率75万大军杀奔东吴而来,沿长江水陆并进,势如破竹,直至彝陵,并且将75万大军从巫峡建平到彝陵界分,七百余里,连结四十余寨。

东吴举国皆惊,不得已起用年轻儒将陆逊为帅。

陆逊根据蜀军连营情况,紧守关隘,采取拖延战术,等待蜀军犯错而一举歼灭之,即所谓:“今彼驰骋于平原广野之间,正自得志,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树木间,吾当以奇计胜之。

”说明陆逊一上任,就已经定下了火烧连营的计策,只等着刘备犯错。

这时“先主见吴军不出,心中焦躁。

”手下谋士马良提醒他:“陆逊深有谋略。

今陛下远来攻战,自春历夏,彼之不出,欲待我军之变也。

愿陛下察之。

”对于马良的提醒,刘备不以为然,“彼有何谋?但怯敌耳。

”等到先锋冯习奏说“即今天气炎热,军屯于赤火之中,取水深为不便”时,刘备“遂命各营,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涧,待过夏到秋,并力进兵。

”陆逊等的就是这一刻,岂能轻易放过,于是火烧连营,刘备只得败走白帝了。

都是一把火,却烧出了不同的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2、三大战役中双方交战的起因不同:官渡之战中,是至弱的曹操对至强的袁绍。

曹操在董卓之乱后的镇压青州黄巾军的过程中,招降黄巾军,广纳文武人才,又通过一系列的谋划,将汉献帝接到自己身边予以奉养。

这样,曹操就拥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资本和与诸侯抗衡的军事力量,但与家族背景显赫、击败孔融、公孙瓒,拥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相比,实力还是差得很远的。

好大喜功的袁绍在闻知曹操封孙权为将军,实际上结成了曹、孙联盟后,怒而起兵,妄图依仗兵多粮足,一鼓作气打败曹操,实现统一的目标。

所以,官渡之战是袁绍贸然发动的,没有经过周密的部署与谋划,在赤壁之战中,是至弱的孙刘联军对至强的曹军。

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和后来的一系列战斗,逐渐统一的北方,实力与官渡之战对抗袁绍时不可同日而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乘势进军江南,完成统一大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刘备新败,落脚的地点都没有,孙权接父兄基业不久,根基还不够稳固,与虎狼之师的曹军比,无异于鸡蛋与石头。

可以说,赤壁之战是曹操发动的一场统一中国的战争。

彝陵之战中,是至弱的东吴对至强的西蜀。

赤壁之战后,在诸葛孔明的调度策划之下,刘备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的战略规划,尽得西川之地,拥有了三分天下的资本。

而东吴对于战略要地荆州是念念不忘,经过吕蒙、陆逊的精心策划,与曹操联手,终于败关公于麦城,尽夺荆州之地,实现了鲁肃给孙权的初步规划。

关羽、张飞的死于非命,使刘备因愤怒而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自己在隆中对诸葛孔明所许之志向:“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

”忘大义而急小义,尽起西蜀大军75万,分八路水陆并进,誓为兄弟报仇。

三大战役的不同起因,让我们看到了发动战争的复杂性,有政治性的,也有个人恩怨的,使我们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人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三大战役在强弱转换叫人惊叹:三大战役中,都是至弱战胜至强,但造成这种转换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官渡之战前,曹操手下谋士郭嘉在分析曹操与袁绍时,就有十胜十败之说:“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

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看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与郭嘉的分析毫无二致,加上袁绍集团中各官员彼此勾心斗角,相互拆台,失败只是迟早的事。

赤壁之战时,曹操正处于他政治、军事生涯的顶峰。

人在得意之时容易忘形,曹操作为富有雄才大略的一代枭雄也不能免俗。

在面对弱小的孙刘联军时,其多疑专断,刚愎自负的性格缺陷表露无疑,一是对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心存疑虑,因此非常容易就中了周瑜的反间计,自毁肱股;二是在庞统献连环计后,“谋士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

不可不防。

’操大笑曰:‘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

’荀攸曰:‘仲德之言甚是。

丞相何故笑之?’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

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其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出来的军事民主不见踪影,知识的欠缺也表露无遗;三是识人大误,致统一美梦泯于大火之中。

黄盖是江东经历三世的老将,对于他的诈降竟然深信不疑,让黄盖顺风举火,烧掉盖江大船,也是冥冥之中天注定的事。

彝陵之战中的刘备,忘大义而急小义,违背诸葛亮在隆中为其制定的战略规划,轻敌冒进,战术失当,再犯兵家之忌,又缺了诸葛军师的指点,就像他自己说的,鱼离开了水,又怎能不被陆逊利用天气给活活拖死呢?4、战争环境的不同,决定双方采取的战术有别三大战役发生在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决定交战双方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战术,特别是实力弱小的一方,采取了正确的战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

官渡之战发生在今天的河南、山东境内,这一带地势开阔,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隘口,官渡在黄河边上,是许都的大门,失去官渡,曹操将会一溃千里,因此,在曹操打算放弃官渡时,荀彧力主“扼其喉而使不能进”,守时待变。

袁军采用筑土山,挖地道进攻,曹军用“霹雳车”,掘长堑对付。

从建安五年八月起至九月终,曹军便军力渐乏,粮草不继,可见荀攸所言速战速决是非常正确的,曹操也是在不停的寻找致袁绍于死地的办法,后来劫烧韩猛所运粮草,又得许攸透露袁绍机密,火烧袁绍乌巢囤粮之地,失去粮草,袁绍几十万大军不战而溃,曹操遂取得决战的胜利,奠定北方霸主地位。

与官渡之战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彝陵之战,同样处于至弱一方的东吴陆逊,却采取了与曹操截然不同的战术。

彝陵之战中,双方交战的地点在今天的重庆、湖北交界处的长江上,据有猇亭、彝陵、马鞍山等关隘,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所,因此,陆逊要“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妄动”。

彝陵之战从章武元年秋八月至章武二年夏,历时近两年,东吴军队并没有出现当初曹军的“军力渐乏,粮草不继”现象,反而是刘备“心中焦躁”,“命各营,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涧,待过夏到秋,并力进兵。

”陆逊等的就是这一刻,诸葛孔明的话音未落,七百里蜀营已是烈焰熊熊了。

赤壁之战中,周瑜所采取的战术,既不是速战也不是拖延,而是等待。

通过一系列的筹划,双方虽然在兵力上相差较大,但在战争的态势上却是平分秋色,谁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战胜谁。

周瑜定下火攻的策略后,就等着天公的眷顾了,东南风吹起的日子,就是他胜利的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