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透皮贴验方汇总

透皮贴验方汇总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61、脚后跟痛 川穹2g、红花2g,冰片0.5g少许,取3-5g,透皮湿贴。 62、静脉曲张引起下肢溃疡

辅酶A100u、黄连、炉甘石、红花、黄柏、当归各5g,各等份适量贴敷, 局部不用溶媒,连贴两周。
63、胆汁反流性食管炎



丁香2g、肉桂2g、西咪替丁0.4g,透皮湿贴连贴一周,每日一贴。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49、淋巴结肿大 湿贴或大黄2g、芒硝2g效果显著,炎症严重的要配合全身消炎。 50、急性乳腺炎


大黄、芒硝各3g透皮湿贴两贴,
51、关节扭伤积液 三七10片、元胡止痛片6片、去痛片5粒湿贴,如有积液加地塞米松10mg 或曲安奈德40mg注射液两支。 52、腱鞘炎 大黄1g、芒硝1g、冰片0.1g、消炎痛、天麻片3片、地塞米松2片、VB1三 片、尼美舒利胶囊一个,研粉透皮湿贴局部。 53、过敏性哮喘方子 异丙嗪加舒喘灵,加强的松,用量因人而异,贴大椎穴、定喘穴或肺腧穴
27、小儿咳喘 氨茶碱1-2片、沙丁胺醇1-2片、地塞米松片1-2片、甘草片2-4片、肺力咳 胶囊各2片,湿贴膻中、大椎、定喘穴,效果满意。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28、止泻散 黄连10g黄芩15g砂仁、米壳各6克、焦山楂20g、五倍子5g,将上述药物研 末,混匀装瓶备用,取要分3-5g湿贴脐部。 29、小儿腹泻 苍术15g、吴萸15g、丁香3g、胡椒3g,研粉,取3-5g,透皮湿贴加适量藿 香正气液,贴脐部。贴后加热。 30、大叶性肺炎

有腰间盘突出的在压痛点加芒硝和消炎痛6-12片,贴敷痛点最明显处。决 定透皮吸收效率的,药物剂量、浓度、部位、透皮促进剂等固然是影响因 素,但是药物吸收面积也是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中药的量,不必拘泥 于多少克,而是着重于药贴的面积大小,越大越好。 48、嗓子化脓
可用大黄、芒硝贴敷颌下,也可以贴敷涌泉穴,西药方也可以参考使用, 药量要足,才会有效果,也可以用大黄、芒硝、地塞米松、透皮湿贴局部 。


B、大黄20g、吴茱萸20g、共研细末,加入适量溶媒加陈醋调为糊状。每 晚睡前热水泡脚后,各取2g药糊,敷于双脚涌泉穴,第二天清晨揭去,会 发现起床就开始喷嚏少了,连用一周症状会大为减轻。

38、妇科慢性炎症小腹痛 一贴加大黄2g、芒硝1g,一贴加消炎痛12片——中西医结合,见效快,每 月5天,两贴隔日交替使用。


大黄1-2g、芒硝1-2g、尼美舒利2片、透皮贴贴肺腧、膻中;结合静脉输液 奥硝唑、头孢呋辛、丹参;一个星期病人痊愈,收费750元,患者曾在医院 住院治疗花费万元未愈


3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小儿腹泻
白芷2g、炮姜2g透皮贴贴脐中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32、关于颈椎增生导致手臂麻木: 穿山甲2g、羌活10g、当归10g、元胡10g、川穹10g各药味等量,3-5g透 皮湿贴贴病变部位。 33、盆腔积液 大黄2g、芒硝2g、双克6片、研末,透皮贴贴小腹疼痛点,用三贴,左中 右 34、女子肾虚不固 平时口服六味地黄丸、逍遥丸,透皮贴加消炎痛10片,经期前贴到经期末 。平时要补钙。 35、糖尿病足、顽固性下肢溃疡 创面常规清洗,消毒,单用药贴直接干贴于患处,12小时∕贴(每次换药 后清洗溃疡面,3-5天可愈。褥疮、糖尿病溃疡,不用溶媒,上法1-30天可 愈。
20.支气管炎、气管炎、哮喘 A扑尔敏3片、沙丁胺醇2片、氨茶碱2片、甘草片4片、岩白菜2片研末 B非那根+氨茶碱+强的松+透皮湿贴,贴定喘穴,用量为24小时说明剂量的2 倍计算 C咳嗽、哮喘:透皮湿贴贴膻中和肺腧两个穴位的效果比贴肚脐效果好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21、甲状腺肿大:
冰片0.5g+白矾1g+芒硝2g研末,透皮贴贴患处 22、尿频、尿急、尿不尽、尿血、前列腺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36、糖尿病坏疽加用苯妥英钠适量(24小时用药剂量),研末,干贴于创 面。 药方、生大黄50g、芒硝100g、黄连20g、生栀子20g、丹参30g、赤芍20g、 丹皮20g、川穹20g、鸡血藤50g、大血通30g,水煎外洗,贴敷之前清洗。 37、鼻炎秘方 A、利福平眼药水一支、曲安奈德混悬剂一支,混匀,将此混合液作溶媒溶 于药贴,贴鼻子两侧迎香穴上,同时用此混合液滴鼻,适用于各种鼻炎。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16.小儿支气管炎 验方:麻黄(有汗用炙麻黄,无汗用生麻黄)杏仁2g 鱼腥草15g 生石膏 10g 天南星5g 川贝母5g 清半夏8g 前胡8g 白果10g 白茅根15g 煎汤浓缩取 汁加少量溶媒调成糊状,均匀涂在沙蒿子上,贴肺俞穴、膻中穴。(肺俞 穴:位于第三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穴。天突穴:位前正中 线,平第四肋间隙,基本贴在两乳头之间即可) 17.消化不良,腹胀,舌苔厚腻等 验方:焦三仙各等份,炒莱菔子等份,取3-5g,用藿香正气液加溶媒各半 调成糊状,贴于上腹部或脐中 18.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焦虑等症 验方:A、吴茱萸 肉桂 酸枣仁各等份研末,加溶媒调成糊状,取2g临睡前 透皮贴于涌泉穴。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42、骨裂后肿痛的治疗方法

云南白药一瓶、三七片6片(或者沈阳生产的红药片)、消炎痛8片、冰片 0.1g,研末,透皮湿贴患处,这是个参考剂量看病变大小而定,贴痛点。 43、膝关节疼 用风湿灵注射液,加少量溶媒,透皮贴敷有效 44、治骨刺方


蜈蚣2条(去头足)、全蝎4g、僵蚕5g、烘干研细末,取3g,用溶媒调成 糊状,贴敷患处。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57、小儿发热

APC1-2片、大黄粉1-3g、清开灵针剂、透皮湿贴贴敷于大椎穴。 58、小儿遗尿 A、五倍子10g、五味子10g、菟丝子10g。尿床(小儿),取3g贴脐或下 腹部。 B、氯酯醒胶囊0.1g,透皮湿贴,效果特别显著 59、小儿咳喘 氨溴索15mg(冻干粉剂),氨苄西林5粒,654-2,2粒,湿贴,贴肚脐。 60、消化不良性腹胀 大黄、丁香、鸡内金、吴茱萸、姜黄各20g,碾粉,每次用5g,湿贴,贴 肚脐。



8.急性扁桃体炎(口疮)
验方:黄连 吴茱萸各5g,冰片0.5g,取2g,加溶媒调成糊状用迷你贴(小 贴)贴涌泉穴3-6天。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9.三叉神经痛 验方:生川乌 生草乌 白芷各等份,取3-5g,加白酒和等量溶媒调成糊状贴 太阳穴或痛处。 10.失眠 验方:A五味子 远志 石菖蒲 枣仁 三七 丹参各10g 取3-5g,用白酒加等量 溶媒调成糊状贴脐。 验方:B石菖蒲 远志 硫磺各2g 红花6g 取3-5g,用高度白酒加等量溶媒调 成糊状贴脐。 11.结肠炎 验方:利福平胶囊 甲硝唑 环丙沙星 思密达 西咪替丁 结肠炎丸 研末取3-5g ,加溶媒调成糊状贴脐或下腹部。(此方按每日24小时服药总量配制)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39、月经不调属肾虚不固者

当归、肉桂、熟地各9g,白芍、川穹、干姜各6g,鹿茸3g,研末取3-5g, 透皮贴贴后用热水袋或加热的盐热敷,每日一次,贴脐中和命门穴。 40、颈椎病 炮甲3mg、川穹9mg、羌活10mg、元胡3mg、当归6mg,研末,取3-5g, 透皮湿贴大椎穴或局部病变体表部位。 41、骨质增生 A、透皮贴、消炎痛100mg、川穹5g,研末,透皮贴患处体表部位,五天 一疗程每天换一次。 B、生川乌20g、生草乌20g、一支蒿20g、红花20g、乳没各20g粉碎用 75%酒精500ml,泡两天后侵湿透皮贴,贴患处体表部位。
45、脱肛


炙黄芪20g、党参6g、炙甘草10g、白术6g(用土炒微黄)、当归6g、升麻 6g、柴胡6g、陈皮6g,研细末,取5g,加蜂蜜10g、生姜汁10g调成糊状 敷脐,先用热毛巾热敷脐部,然后贴敷。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46、感冒

白芷、细辛、薄荷、葛根各均量取3g贴敷肺腧、大椎两穴 47、腰痛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透皮用药原则

1、病要诊断准确。 2、配方要正确。 5、使用方法要正确。 6、贴前要消毒。 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剂量要达到。
4、穴位要选对。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1.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 验方:元胡 肉桂 附子 丁香 白胡椒等量研细粉,取3-5克加溶媒调糊透皮贴 脐或下腹部。 2.扁桃体炎(包括化脓肿痛) 验方:大黄 黄连 黄芩各10g,冰片0.5g,取2g加消炎痛6-12片研末,加溶 媒调成糊状,贴双足涌泉穴,也可配合贴局部病变体表部位 3.淋巴结肿大 验方:大黄 芒硝各5g,冰片0.5g,连翘败毒片(或梅花点舌丸或小金丸) 研末,取3-5g加溶媒调成糊状,贴肿痛处。 4.小儿盗汗 验方:五倍子研粉取3-5g,加溶媒调成糊状贴脐。



透皮技术用药常用验方

12.狐臭 验方:青黛 枯矾 胆矾各等份,取3-5g,加溶媒调成糊状贴于腋窝 用药后 几分钟会有轻微刺痛感,坚持一段时间效佳。 13.胃部畏凉,易腹泻 验方:丁香 小茴香 石榴皮 良姜 附子各等份,取3-5g,用藿香正气液和加 溶媒调成糊状贴脐或下腹部。 14.上下楼时膝关节痛 验方:大黄 芒硝 川芎各5g 冰片0.5g,取2g加消炎痛12片,加溶媒调成糊 状贴内外膝眼或痛处。 15.颈椎病引起的上肢麻木或脑供血不足、头晕 验方:葛根 川芎 白芍 桂枝 甘草各60g,研末取适量或煎汁浓缩,取适量 加少量溶媒调成糊状,贴于大椎穴或颈部病变部位。

肉桂2g、消炎痛6片、前列康5片、透皮湿贴贴肚脐
23、烫伤

A绿药膏10mg、甲硝唑10片研末,用透皮贴,不用溶媒 B皮肤轻度烫伤:水泡不要刺破,透皮湿贴正常如皮肤溃烂用透皮干贴 24、外感风寒 当小孩子外感风寒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咳嗽时,家长可以看一下孩子的 咽喉,只要不红,建议尽早用中药生麻黄2g、细辛2g研面、透皮湿贴敷在 大椎穴(正坐低头,第7颈椎最高骨椎突下凹陷处)。由于这两样药有较强 的发汗散寒,贴药后加上适当的保暖措施,贴部位后可加热(如吹风机热 风加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