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自然保护
【发布部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发布日期】2016
【实施日期】20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
第一条为贯彻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自治区县级以上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的领导成员;上列工作部门的有关机构领导人员。
第三条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负总责,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成员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关工作部门及其有关机构领导人员按照职责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
第五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成员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不力,导致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或者任期内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恶化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中出现重大失误或者违反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
(二)违反草原保护政策、法律法规,在草原征用、占用审核、审批工作中,因无权审批、越权审批或者非法审批,造成草原面积缩小、资源流失的;
(三)本地区发生重大以上环境污染事件的;
(四)除不可抗力因素外,未完成国家和自治区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任务,造成国家对我区实施区域、流域、行业限批的;
(五)未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导致本地区新产生地下水超采区的,以及对自治区公布的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不力、造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
(六)因管理不到位或者不合理开发等造成林地严重流失或者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
第六条本细则第五条所称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恶化,主要包括以下情形:(一)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地表水质量降级,重点监测河流水质明显变差;
(二)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年、日均值超标严重,且环境空气质量明显下降;
(三)人为因素造成饮用水水源地污染;
(四)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未达到国家或者自治区规定的标准且水质持续恶化;
(五)人为因素造成草原退化、沙化,生态严重恶化;
(六)森林面积、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加快。
第七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作出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决策,应当追究责任:
(一)作出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进行开发建设活动,或者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功能区划和撤销自然保护区等决策的;
(二)作出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政策、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决策的;
(三)作出不当决策,致使本地区森林、野生动植物严重破坏的。
第八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出违反主体功能区定位、突破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追究责任:(一)作出违反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决策,在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进行开发建设,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
(二)作出突破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红线的决策,造成生态环境性质改变、功能降低的;
(三)作出突破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决策,致使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未达到国家下达指标要求的;
(四)作出在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建设区进行开发建设的决策的;
(五)作出与城乡规划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决策的;
(六)作出的决策突破自治区下达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工业和农业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以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的;
(七)作出突破草原生态保护红线、违反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的决策的;
(八)作出突破划定的林地和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四条生态红线的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九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作出严重违反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决策,应当追究责任:
(一)擅自变更已批准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
(二)违法利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和岸线的;
(三)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