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科研论文撰写与发表一、科研论文特点及形式6.1.1、科研论文意义1、科研论文是对科研最新成果的记录,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2、论文撰写是科研工作者必备的一种基本技能,是科研工作的重要过程。
3、论文索引是反映论文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评价科研成效的公认尺度。
6.1.2、科研论文特点1、独创性或创新性:科研论文报道的主要研究成果应是前人(或他人)所没有的。
无新观点、新见解、重要结果和结论,很难称其为科研论文。
科研论文中往往强调“首次提出”、“首次发现”,表示研究成果价值重大,其结果具有独创性或创造性。
在某一科学问题的原理、方法、实现技术等方面有突破或发展,可视为创新,即研究工作要有新意。
2、学术性:指科研论文具有的学术价值。
包括对实验、观察或用其他方式所得到的结果,要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分析总结,形成科学见解;对自己提出的科学见解或问题,要用足够的事实和缜密的理论进行逻辑的分析、论证与说明,也就是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反过来,作者或其他科研人员亦可用其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进一步的实践。
3、可读性:科研论文中的文字描述是科研结果整理和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
要求:语言上简洁、准确、通顺;章法上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论述有据;引证上要忠实于原文,应仔细校对、准确无误。
总之,文章内容应该简单、明了地说明结果(理论、实验、开发、设计、证伪等)的概要、图或表的内容要点特征,切忌在论文中重复具体数据。
6.1.3、科研论文类型1、期刊论文:指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要有专论(评述)、综述(Review)、论文(Article)、简报/讯(Communication)等。
一般而言,综述、论文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而简讯篇幅较短,仅报到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期刊论文的特点(1)原始报道:以书面形式发表的最原始的研究性成果;(2)探索创新:提出新的观点或原理,建立崭新的理论;(3)推翻旧论:推翻(或证伪)原有的理论或实验结论;(4)丰富发展:在原有理论或实验基础上获得新的创见。
综述性文章(1)对该领域研究情况总结较为全面;(2)对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述;(3)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发展方向;(4)为读者提供较为翔实的参考资料;(5)期刊论文中综述性文章篇幅较长。
专题性文章(1)提出创新性理论观点和实验发现;(2)比较完整地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3)介绍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发新进展;(4)阐述新产品及新工程的最佳方案;(5)期刊论文中专栏性文章篇幅居中。
报道性文章(1)快速报道理论或送验的最新发现;(2)简明扼要地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3)期刊论文中报道性文章篇幅最短。
理论性论文:其特点是提出新观点、新概念或新模型,侧重理论证明和模拟分析。
理论性论文的正文结构形式灵活,无固定格式,就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或步骤,按一定逻辑关系逐层或分步对其进行分析、推导、模拟和论述。
实验性论文:其特点是提出新的设计思想、新的设计方法或新的设计方案,通过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
实验性论文的正文结构与理论性论文不同,已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格式,基本结构包括“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三部分,侧重实验分析说明。
描述性论文:其特点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说明,重点阐述新发现的自然、社会等领域内的现象及变化。
描述性论文的基本结构通常由“描述”和“讨论”两部分构成,侧重事物或现象的说明。
如论述新发明的仪器系统,描述新发现的地质现象,阐释新发现的动物或微生物物种,等等,这样的论文均属于描述性论文之列。
设计性论文:其特点是对新产品、新工程等最佳方案的设计原理、设计过程进行全面论述。
设计性论文既有理论方面的,也有实验方面的,更有设计的描述说明(包括图纸),其基本结构主要包括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两大部分。
有关建筑工程方面的论文常属此类。
2、学术著作:指在某一研究领域资深的专家和学者专题著作,或者为申请学位(如博士学位)而撰写的学位论文。
根据作者对该论著内容的创新程度,学术著作有独著、编著、编写、主编、合编等之分。
3、会议论文:指针对某一研究领域由专业组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国内外学术会议,有关的学者及研究人员为该会议举办而撰写的、旨在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论文研究报道。
有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之分。
一般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发行。
二、科研论文检索与评价6.2.1、科研论文检索科研论文继续检索是指根据特定课题的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采用专门的工具,从大量文献中迅速、准确、相对无遗漏地获取所需信息(文献)的过程。
这是科研人员从事课题研究的必要过程,也是科研选题的信息基础。
1、检索目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最新的研究资源和科研动态,特别是该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对所完成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之评价。
2、重要作用:资源性开发,协助性决策,集成和创新,便捷及高效。
3、检索方式(1)书目文献数据库→图书馆馆藏目录(联合目录)→获取印刷原文;(2)计算机全文数据库(校园网)→获取电子原文或印刷原文;(3)网络资源与传递→电子期刊、引擎、大型文献数据库、亚洲桥、图书馆馆际互借等→获取电子或印刷原文。
4、三大检索工具(1)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2)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3)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国内也有一些重要检索工具。
如:《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技论文引文分析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国报刊索引》、《中国学术会议文献通报》、《专利公报》、《中国物理学文摘》等。
6.2.2、科研论文评价科研论文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一篇科研论文所创造的学术成果、推动的科学进步、产生的实用价值以及论文本身的文笔水平等要素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过程。
具有权威性的论文评价结果,是衡量科研论文水平高低、价值程度的重要依据。
1、评价的必要性(1)衡量学术水平:科研绩效,创新水平,贡献大小,评聘依据。
(2)展现科研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科研整体实力。
(3)遏制学术腐败:建立评价体制,确立学术尊严,遵守学术规范。
2、论文评价内容(1)理论价值:创新程度,预测功能,模型构建,模拟分析,成果应用。
(2)实用价值:直接应用,间接应用,潜在应用等。
(3)其他价值:除理论和实用价值外,其结构、表达、文体、文风等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论文评价原则(1)创新性原则:根本特征,价值所在。
(2)公正性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3)准定量原则: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价。
(4)可比性原则:公共参照系(SCI,EI)。
4、论文评价方法指标评价法,期刊评价法,专家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三、科研论文撰写与发表撰写科研论文是为了交流、传播、贮存新的科技信息,让他人利用。
因此,必须按照约定的格式写作,使其具有良好的可读性。
写作格式须按照拟投期刊的要求,并根据投稿须知的具体格式撰写。
6.3.1、科研论文结构1、题目:简洁、鲜明、确切而有特异性和可检索性。
2、作者及单位:按作者在研究中的作用、贡献、责任署名。
3、摘要:简明扼要提供论文的关键信息,中英文对照。
4、关键词:简洁、准确,便于作主题索引及计算机检索。
5、引言:切题,精炼、有吸引力,本文的目的性。
6、正文:论文的主体,核心部分,包括科学研究理论和实验结论,阐述应有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7、结论:言简意赅的反映论文的重要结果,与引言相呼应。
8、致谢:单位和个人、科研基金资助的课题,实事求是。
9、参考文献:尊重前人的科学成果,设计科学、方法可靠,格式规范。
10、附录:补充项目。
6.3.2、科研论文写作1、文字表述:简洁、准确、通顺、完整。
2、谋篇布局: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论述严谨。
3、其他要求:符合科研论文写作规范。
6.3.3、写作注意事项1、关于署名:贡献、内容创意、数据采集、论文撰写校订。
2、关于致谢:贡献者、基金等。
3、关于保密:知识产权保护。
4、关于“首次”:科技查新确认。
5、关于取舍:数据、图表、内容精炼,紧扣主题。
6.3.4、论文投稿发表1、投稿准备工作(1)成果创新查新:查新流程,查新要素。
(2)投稿期刊选择:权威期刊,高引用率。
(3)投稿注意事项:投稿策略,切忌一稿多投。
2、发表规程(1)发表过程:作者投稿、编辑初审、专家评审、稿件取舍、编辑加工、版权转让、付印出版。
(2)发表方式;公开发表、国外发表、国内附表、内部交流。
6.3.5、论文修改答复论文投稿后,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月),期刊编辑部会将评审意见反馈给作者。
对于编辑部反馈的评审意见,作者一定要仔细阅读,如要求修改,则必须按照审稿人的意见逐条答复,并在修改稿中用下划线标注出。
(1)透彻理解评审意见:须对专家评审意见进行反复阅读,透彻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增加了解,便于对文章进行修改,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把握住文章的重点。
如此,既对论文发表大有益处,也对研究工作大有好处。
(2)逐条仔细修改答复;须对文章存在的问题与漏洞,逐条仔细做出答复。
同时,认真修改原文,不仅是理解方面的问题,而且答复的过程也是对该项研究工作的重新检验。
因此,认真地对待评审意见进行答复,对论文质量乃至科研水平的提高,均都大有益处。
(3)据实争取论文发表:期刊审稿意见有可能通过,也有可能退稿。
对于编辑部退稿,可以进行申辩,或改投其它期刊。
对于有争议的论文,作者应鼓足勇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妥善方式进行申辩,争取论文发表机会的到来。
做到被拒不气馁,努力再进取。
四、典型论文与论著示例6.4.1、期刊论文示例强度型光纤浓度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张伟刚等,《仪器仪表学报》)6.4.2、学术论著示例光纤光学原理及应用(张伟刚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6.4.3、会议论文示例Novel Temperature-independent FBG-type Pressure Sensor with Stepcoated Polymers (ZhangWeigang et al.《OECC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