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上学期中国旅游地理课程论文题 目 云南的地理地势及其文化特点与旅游发展探析姓 名学 号院、 系专 业二0一二年十一月目录标题及作者 (3)摘要 (3)关键词 (3)引言 (3)第一章云南的地理地势特征1. 云南地理地势与旅游业发展 (4)第二章云南的民族文化特点1. 云南的部分历史文化名人 (8)2. 云南的少数名族文化 (10)第三章结论 (11)致谢 (11)参考文献 (11)2云南的地理地势及其文化特点与旅游发展探析——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学院**摘要:依据云南地理地势与文化特点合理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旅游文化极其必要,旅游业的发展须遵循当地理地势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势,合理安排发展当地旅游业。
以其环境能容纳的游客量来发展当地旅游,更应把当地特色文化与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结合起来,发展全面的、可持续的生态文化旅游。
关键词: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旅游文化;旅游地理引言: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旅游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
生态文化旅游是传统旅游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1)。
进入21世纪,旅游将是重要的娱乐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主体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生态文化旅游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布局和发展,将自然风光、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2)。
但是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许多项目由于盲目开发或规划不当而惨淡经营。
本文就如何把我省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光旅游大省进行规划和设计方面的探讨,以期对生态文化旅游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3第一章云南的地理地势特征与旅游业发展1.1云南所处区域位置云南省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
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海拔6740米,最抵海拔76.4米。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同老挝、越南毗连。
从整个位置看,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连位于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东南亚半岛,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又受西藏高原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1997公里,中老段710公里,中越段1353公里。
云南自古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
有出境公路20多条,15个民族与境外相同民族在国境线两侧居住。
与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国相距不远。
1.2云南的地势概貌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
地形一般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
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系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
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
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
只是在西南部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80000一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4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省主要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全省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着地势,成扇形分别向东、东南、南流去。
全省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饮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的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仅76.4米。
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公里,高低差达6000多米。
云南的地貌有五个特征:一是高原呈波涛状。
全省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的10%左右,大面积的土地高低参差,纵横起伏,但在一定范围内又有起伏和缓的高原面。
二是高山峡谷相间。
这个特征在滇西北尤为突出。
滇西北是云南主要山脉的策源地,形成著名的滇西纵谷区。
高黎贡山为缅甸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恩梅开江与缅甸萨尔温江的上游怒江的分水岭,怒山为怒江与老挝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的分水岭,云岭自德钦至大理为澜沧江与长江上游金沙江的分水岭,各江强烈下切,形成了极其雄伟壮观的山种骈列、高山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
其中的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和金沙江峡谷,气势磅礴,山岭和峡谷的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怒江峡谷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峡谷之一。
在5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常有永久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
金沙江"虎跳涧"峡谷,在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之间,两侧山岭矗立于江面之上,相对高差达3000余米,也是世界著名峡谷之一。
横亘于澜沧江上的西当铁索桥,海拔已达1980米,从桥面上至江边的卡格博峰顶端,直线距离大约只有12公里,高差竟达4760米。
在三大峡谷中,谷底是亚热带干燥气候,酷热如蒸笼,山腰则清爽宜人,山顶却终年冰雪覆盖。
因此,在垂直几千米的距离内,其气候与自然景观竟相当于从广东至黑龙江跨过的纬度,为全国所仅有。
三是全省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分三大阶梯递降。
滇西北德钦、中甸一带是地势最高的一级梯层,滇中高原为第二梯层,南部、东南和西南部为第三梯层,平均每公里递降6米。
在这3个大的转折地势当中,每一梯层内的地形地貌都是十分复杂的,高原面上不仅有丘状高原面、分割高原面,以及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而且还有巍然耸立的巨大山体和深切的河谷,这种分割层次同从北到南的三级梯层相结合,纵横交织,把本来已经十分复杂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5四是断陷盆地星罗棋布。
这种盆地及高原台地,在我国西南俗称“坝子”。
在云南,山坝交错的情况随处可见。
他们有的成群成带分布,有的孤立的镶嵌在重峦叠幛的山地和高原之中;有的按一定方向排列,有的则无明显方向。
坝子地势平坦,且常有河流蜿蜒其中,是城镇所在地及农业生产发达地区。
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坝子1442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49个,最大的坝子在陆良县,面积为771.99平方公里。
五是山川湖泊纵横。
云南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河谷渊深,湖泊棋布的特色。
天然湖泊分布滇中高原湖盆区的较多,属高海拔的淡水湖泊,像颗颗明珠点缀在高原上,显得格外瑰丽晶莹。
总的来说,云南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但由于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山原、高原相间分布,各类地貌之间条件差异很大,类型多样复杂。
全省土地面积,按地形看,山地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
全省127个县(市、区)及东川市共128个行政单位中,除昆明市的五华、盘龙两个城区外,山区比重都在70%以上,没有一个纯坝区县。
其中,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0一79.9%的有4个县(市),山区面积占80一89.9%的有13个县(市),占90一95%的有9个县,其余的县(市)均在95%以上,有18个县99%以上的土地全是山地。
1.3 云南地理地势对于发展旅游的优势1.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
以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云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奇异性及多重景观组合优良的特点。
不仅自然景观丰富多样,而且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奇异多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组合优良,相得益彰。
不少景区(点)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知6名度和品位,适宜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产品的条件。
具有邻近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地缘优势。
通过建设国际大通道,配合云南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网和水运建设,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和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并融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
2.旅游业发展积累了一定基础。
经过多年来对旅游业的大力投入和培育,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创建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精品景区景点,全省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14个;拥有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位居全国第三;有4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为我省国土面积的3.3%,其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五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保山、腾冲、威信三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全省经各级人民政府正式审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4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102个,旅游综合运输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于西部其他省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比较优势,为云南"十五"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接纳国,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达到1.37亿人次,占世界市场总份额的8%。
同时,随着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需求日益扩大。
这将为我省旅游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1.4云南地理地势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劣势1、当前过渡性“双重转轨”的体制特征,造成地区产业发展政策的不适应性和低效率。
当前过渡性“双重转轨”的体制特征,造成了制度、政策的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从而使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政策表现出了低适应性和低效率特征,并进而造成政策效应和发展的滞后。
2、旅游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不够完善、规范。
(1)客源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市场增长较快,国外市场增长缓慢;(2)客源市场不稳定,旅游需求、旅游消费有待形成现实购买力;(3)旅游产品、要素市场发展慢,尤其是资本市场投融资渠道单一;(4)旅游市场竞争不规范,缺乏领导,行业管理不健全;(5)特色、优势资源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配置,市场定价不完善。
73、政府在宏观上调控不力,微观上干预过多。
政府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对该项产业政策在把握和分析判断上的失误,造成其宏观调控不力;同时在微观层面上,政府又进行了较多干预,造成各微观主体的低效率和对旅游资源的浪费。
4、旅游业有效供给与需求不足并存,总量矛盾与结构性障碍突出。
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特征,造成其供给与需求间存在一定的缺口。
从总量上看:一方面,旅游业发展尚需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其联系带动效应差。
从结构上看;一方面,在旅游旺季,需求过大且时间集中,造成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在淡季则表现为旅游设施的大量闲置和资源浪费。
总之,其总体矛盾与结构性障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