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中考考查内容1.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

(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3)注意诗体与风格,品味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能说出自己对古诗词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会。

2.会品析古诗词的语言、写作技法。

(1)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2)从作者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古诗词在语言中所寄寓的深意。

(3)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把握内容,体会情感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送别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的安慰劝勉;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亲的孤独;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

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4)联背景。

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

如:读《石壕吏》就要联系到当时的“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理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以联系诗人刘禹锡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如李白的《行路难》,就写于他试图施展自己经国济世的宏愿,但又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之时,表现了内心的愁苦。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就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通过对莺燕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到来的喜悦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月:怀人、思乡。

菊:隐逸、清高。

梅:高洁、坚贞。

莲:洁身自好、超凡脱俗。

兰:高洁、隐士。

松:坚贞不屈。

竹:正直、虚心。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栏)干:思念、寂寞、离愁。

武器:战争。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以魏尚自喻,表达渴望受重用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例1(2015·成都)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锦江思李新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2015·南充)阅读古诗《竹里馆》,完成下面题目。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思路点拨】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解答此类题时,需要结合诗歌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

本诗《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境。

【参考答案】全诗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和怡然自得的心境。

品味语言,赏析技法1.语言赏析(1)抓关键词。

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

(2)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3)体会意境。

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4)把握情感。

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观点或表明的志向等。

(5)领悟哲理。

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6)把握语言风格。

①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代表人物:山水田园诗人。

②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

代表人物:陶渊明。

③绚丽飘逸: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

代表人物:李白、李贺。

④形象生动:既是诗又是画,有声有色。

代表人物:王维。

⑤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曲折倾诉。

代表人物:李商隐、晏殊。

⑥粗犷豪迈:意境恢宏阔远,积极向上。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⑦慷慨悲壮:多指边塞诗。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

⑧沉郁顿挫:内容博大精深,题材严肃,感情深沉。

代表人物:杜甫。

2.技法赏析(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用修辞手法例释表达方式有叙述、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五种。

古诗词常用到的是抒情和描写两种。

其中抒情又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描写按对象分,有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场面描写(动景、静景)。

按详略分,有细描和白描。

按方法分,实写、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①烘托或对比: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突出。

②渲染:仔细描摹以加强效果。

③抑扬: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真实意图。

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先扬后抑,所要强调突出的都是后者。

抑扬的使用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把要赞美或鞭策的人、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的描摹、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

⑤典故: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⑥以动写静:通过描写“动”来体现“静”,更显其“静”。

⑦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感伤现实。

⑧虚实结合: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可大大丰富意象,开拓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2015·潍坊)阅读《山房春事》(其二),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①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

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

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思路点拨】本题是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及相应的表达效果的考查,综合而言就是对诗歌的技法赏析能力的考查。

诗中三四句“不知”将“庭树”进行了人格化的描写,这是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春来发花”本是春季的一乐景,却是在“庭树不知人去尽”的情况下“发”出的供人欣赏的花,用乐景来反衬哀情。

而且本诗是一首吊古之作,诗人所要着力描写梁园的萧条。

三四句表现手法的运用,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和反衬的表现手法。

写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专项训练一课内古诗词鉴赏一、山水田园(一)饮酒(其五)陶渊明(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二、爱国忧民(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五)过零丁洋文天祥(六)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七)春望杜甫三、怀乡思友(八)天净沙秋思(九)次北固山下王湾(十)水调歌头苏轼四、赠友送别(十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十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十四)望岳杜甫(十五)赤壁杜牧(十六)己亥杂诗龚自珍(十七)行路难(其一)李白(十八)观沧海曹操六、边塞征战(十九)使至塞上王维(二十)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专项训练二课外古诗词鉴赏一、山水田园(一)(2015·黄梅六校联考)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杨万里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

1.“嫩水新生尚露沙”写出了小河怎样的特点?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2.下面对诗歌的鉴赏不贴切的一项是()A.就全诗来看,作者采用了倒装的写法:先写景,再写“渡”。

B.诗中写出了花、叶红绿相映的无限生机。

C.“隔江一片好人家”一句中既包括了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也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D.这首诗营造了热闹而优美的境界。

(二)(2015·黄冈4月调考)江上秋夜道潜①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②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注释】①道潜,字参寥,杭州于潜(今浙江临安)人。

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

自幼出家。

与苏轼、秦观友善。

②井梧,即井边梧桐。

1.本诗描写了时间从______到______,天气由______转______的变化过程,层次分明地烘托出江上秋夜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月色,一句一景,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