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
以生为本”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看上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在备课时多备学生,做好“学情预设”;课堂上多留心学生出现不同的情况,这往往是突破难点的关键也是教学成功的体现。
我在设计《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这一课感受颇多,本节课教学设计的起因源于人教版第十册23页上的做一做和大视野上的拓展训练,十二个图形排成一片,要学生正确判断出哪些能折成完整的正方体,学生确实有困难,由于没有方法,学生大多一顿乱猜,因此,我萌生了针对此内容设计一节课的想法,教学设计经历三易其稿,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也体现了教学设计中关注点、本质点的变化,现将教学设计中的几点感受记录如下:
一、从学生需求出发创造性运用教材
《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是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没有设计例题作为新知学习,仅在做一做中出现,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不会引起的注意。
但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经常是猜测答案,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想要直接判断出正方体的展开图还有一定难度,基于学生学习的需求,我特设计本节课教学内容。
旨在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发现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特点,并能根据所发现的规律、特点找到快速判断一个平面展开图能否折成正方体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图形识别能力与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几何直觉和空间观念。
二、从小学生认知能力出发确定教学内容
关于正方体11种展开图的分类及特征到底现在教不教,我们备课组的五位教师进行了探讨,通过个案的设计和小范围试教我们发现正方体11种展开图的分类及特征学生自主学习很难发现,要想将11种图形分类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发现个案的定位错误,因此,我们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方案,降低知识点的难度,把正方体中相对面的特征作为学生探讨与发现的重点,所以共案中没有提及正方体11种展开图的分类及特征,只把它放入拓展环节点了一下。
三、七环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和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创新和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合作发现正方体展开图的规律,并找到快速判断平面图形是否是正方体的方法。
第一环节:导------是通过回顾正方体的概念和特征,加深学生对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正方体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
第二环节:剪------通过小组合作剪正方体,将正方体由立体图形变成平面图形,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是6个正方形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
第三环节:折------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快速完成探究任务,通过折一折,学生发现学具袋中的平面图形有的能折成正方体,有的却不能折成,将图形按能折成与不能折成正方体分为两类,从而产生问题: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折成正方体?为下一环节研究相对面做好铺垫。
第四环节:探------学生通过用喜欢的方式标注相对面,自主发现正方体相对面的特征是“同层对面隔一个,错层对面隔一行”,并体会到找相对面可以作为判断一个平面图形能否折成正方体的依据。
第五环节;找------通过总结找出判断正方体相对面的三种方法,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选用不同方法,体现了分层教学理念,图形中带有“田”“凹”“7”的图形不能折成正方体的发现,为学生快速判断提供了更快捷的方法,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第六环节:练------第一题是基础题,检验学生对判断方法的掌握情况,第二题添加正方形,使其能折成正方体是一道开放题,设计巧妙,针对性强,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正方体相对面规律的理解,四种不同情况补画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课后感悟:
1、活动课的设计还需要细致,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
2、群体参与思考是动态生成的源泉。
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善于捕捉课堂机会,充分运用课堂预设和生成进行有效教学,给学生创造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人人动脑想、开口说,互相提示与补充,让学生在交流中发展。
这两个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