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栽培技术论文

马铃薯栽培技术论文

马铃薯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1.正确选用品种
(1)选用良种的好处。

在同样栽培条件下,良种较一般种薯可增产30~50%,尤其在晚疫病流行年份或马铃薯退化严重地区,推广抗病品种可成倍增产。

优良品种增产原因主要是由于它对环境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对病毒病菌有较强的抵抗力及其所具有丰产性所决定的。

(2)选用良种的原则。

马铃薯退化现象严重,一般减产30~50%,因此选用抗退化品种是先决条件。

2.合理轮作倒茬
轮作可以调节土壤养分,改善土壤,避免单一养分(钾素)缺乏,而且能减少病虫感染危害的机会,尤其是土壤和残株传带的病害及杂草。

马铃薯适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不宜与茄科、十字花科等作物轮作。

3.选地、整地
深耕耙耱是保证根系发育,改善土壤中水、肥、气、热条件,满足马铃薯对土壤环境的要求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择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排水通气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地块。

对选好的地块进行深耕、耙耱整平。

4.施肥方法
马铃薯需肥量:每生产1000kg薯块,约需从土壤中吸收纯n
5kg,p2o5 2kg、k2o 10.6kg。

施肥以基肥为主,一般亩产1500kg块茎,亩施2500~3000kg
优质农家肥,纯n 6~7kg,p2o5 4~5kg、k2o 10kg。

追肥:第一次现蕾期结合中耕培土,以氮肥为主
第二次盛花期以追施钾肥为主
5.种薯准备
种薯选择:选择具有品种特性、薯块完整、无病虫害、无伤冻、薯皮光滑的薯块作种。

催芽:在播种前30~40d将种薯从窖中取出,摊放在室温15~18的散射光下进行催芽。

芽长至2.0~2.5cm,长出幼根,块茎呈深绿色时为宜。

二、播种方法
1.开沟点种法
在平整好的土地上,用犁开沟,沟深10~15cm,随后按株距要求点播种薯,再施种肥,覆土。

“隔犁播种”行距50cm。

优点:省工省力,速度快,播种深度一致,适于大面积推广。

2.挖穴点种法
在平整好的土地上按株行距要求挖窝点种,再施种肥、覆土。

优点:株行距整齐,质量较好,有利于保墒,出全苗。

缺点:费工费力,只适于小面积采用。

3.机械播种—采用整薯播种
优点:速度快、株行距规格一致,播种深度均匀,出苗整齐,
开沟、点播、覆土一次完成,省工省力,抗旱保墒。

三、合理密植方法
早熟品种宜密生产种薯密植
晚熟品种宜稀生产商品薯稀播
通常用确定叶面积系数的方法来确定合理密度
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叶面积系数可定得低一些 3.5~4
水肥条件较差的地块叶面积系数可定得高一些 3.8~4.5 每亩株数=叶面积系数x667/单株叶面积(m2)
单株叶面积早熟品种 0.3~0.5 cm2
晚熟品种 0.5~0.7 cm2
一作区一般为3500~4500株
四、田间管理
幼苗阶段:以促为主,促下带上。

措施:疏松土壤
块茎形成阶段:以促为主,促上带下。

措施:中耕培土。

块茎增大-淀粉积累阶段:促下控上,促控结合。

措施:中耕培土、防治病虫害。

1.查苗补苗,如发现缺苗,要采用扦插的方法及时进行补苗。

2.中耕培土
培育壮苗的管理:疏松土壤,提高地温,消灭杂草,防旱保墒,促进根系发育,增加结薯层次。

结薯层主要分布在10~15cm深的土层内,疏松的土层,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块茎的形成膨大。

五、病虫害防治
1.环腐病
马铃薯茎叶自植株下部向上萎焉,植株矮小,叶缘上卷,叶色变淡呈灰绿色,严重时叶色黄化枯死不脱落。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采用整薯播种(5~15g为宜);拔除田间病株;用50%的托布津500倍液,浸泡种薯2h后晾干播种;用0.1%~0.2%的敌克松加草木灰拌种,随拌随种。

2.晚疫病
晚疫病的的流行的3个阶段:中心病株的出现、普遍发病阶段、严重发生阶段。

带菌种薯为主要初侵染源,萌发后成为田间中心病株,中心病株上产生孢子囊随风雨传播。

有水分存在时,孢子囊迅速萌发通过气孔或直接侵入叶片,3~10d孢囊梗成丛由叶背气孔伸出。

在植株的地上部分发病过程中,部分孢子囊落到地面,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壤中,接触并通过伤口、皮孔或芽眼侵入块茎,使块茎发病,成为下一季的初侵染源。

3.黑胫病
病株明显矮化,心叶黄化、卷曲,茎基部变黑、腐烂,植株萎焉死亡,并发出臭味。

防治方法:同晚疫病。

六、收获
依栽培目的而定,一般在大部分茎叶干枯,块茎停止膨大时及时收获。

种薯适当早收,以提高种用价值,减少病毒侵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