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实验一、三组分液-液体系相图的绘制
实验一、三组分液-液体系相图的绘制
2.由上述直线外推至t = 0,求得1g( t - ),再代入式(11)中计算K值。
3.求出反应的半衰期。
21
实验四、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溶 液表面张力
22
【实验目的】
➢测定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考察吸 附量与浓度的关系。
➢了解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的意义以及与溶液 界面吸附的关系。
➢掌握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 术,由Gibbs公式用图解法求算不同浓度溶液 的界面吸附量。
11
【数据记录与处理】 • 记录室温及大气压。
•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并用lgCA对lgCB作图, 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计算出分配系数K,缔 合度n。
12
【注意事项】 • 实验中所用苯对环境有较大污染,废液应
倒入回收瓶中,统一处理。 【思考题】 • 分配系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3
实验三、 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 的速率常数
10.00
0.80 10.00
20.00
25.00
6
【注意】
– 使用的三角瓶必须事先干燥。 – 当 Nhomakorabea体由浊变清时,须小心,勿使乙醇过量加入。 – 相变点的判断。
【思考题】
– 当体系总组成在曲线内与曲线外时,相数有何不同? 总组成点通过曲线时发生什么变化?
– 用相律说明当温度、压力恒定时,单相区的自由度是 多少?
三组分体系中浓度独立变量最多只有2个。这样就可用 平面图形来表示体系的状态和组成的关系。
– 通常用等边三角形来表示三组分体系中各组分的组成。 三角形的3个顶点分别代表纯组分A、B和C,三条边AB、 BC、CA分别代表A和B、B和C、C和A所组成的二组分 体系的组成,而三角形内任何一点表示三组分体系的 组成。
10
【实验步骤】 • 取5个洗净的150ml碘量瓶,标明号码,分别加入
约0.6g,0.8g,1.0g,1.2g,1.4g苯甲酸,用量筒 分别加入25ml苯和25ml蒸馏水,盖好塞子,振摇 半小时,使两相充分混合接触。 • 将1号试样转移至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 • 用移液管移取下层(水层)5.00ml,放入100ml三 角瓶中,加入25ml蒸馏水和1滴酚酞指示液,用标 准碱液滴定,记录所用碱液体积。重复测定二次。 • 用移液管移取上层(苯层)2.00ml,放入100ml三 角瓶中,加入25ml蒸馏水和1滴酚酞指示液,用标 准碱液滴定,记录所用碱液体积。重复测定二次。 • 用上述方法依次测定2、3、4、5号试样。
(5)作
c
~c,确定饱和吸附量
,由(7-69)计算
正丁醇分子截面积。
32
【思考题】
➢ 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时,为 什么要读取最大压差?
➢ 那些因素影响表面张力的测定?应当如何减小 或消除这项因素的影响?
100
1, C A
(5)
16
式中
20 D
右上角的“20”表示实验时温度20℃,D是指用钠灯光源D线的波长
(即589nm),
为测得的旋光度[°],1为管长度(dm),CA为浓度
(g/100ml)。
作为反应物的蔗糖是右旋性物质,其比旋光度
20 D
=66.63°;生成物中葡萄也是右旋性物
质,其比旋光度
– 在苯-水-乙醇三组分体系中,苯和水时互不相溶的, 而乙醇和苯及乙醇和水是互溶的,在苯-水体系中加 入乙醇则可促使苯和水互溶。
2
【仪器、试剂】
– 仪器 25ml酸式滴定管1个,1ml移液管2个, 5ml刻度移液管1个,2ml、10ml、20ml、 25ml移液管各1个,250ml三角瓶2个。
– 试剂 纯苯,无水乙醇,蒸馏水。
作
c
~c图,由直线斜率求
(7-68)
求正丁醇分子截面积
= 1 (7-69)
L
29
【实验步骤】
(1) 测定毛细管常数K.
将蒸馏水装于带支管的毛细管,使毛细管 的端面与液面相切,打开滴液漏斗的活塞, 使水缓慢滴下而降低系统的压力,气泡均匀 逸出,读取U形压力计两臂最大高度差。
(2)测定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
3
【实验步骤】
– ⒈互溶度曲线的测定
• ⑴用移液管移取4.00ml苯,放入干燥洁净的250ml三 角烧瓶中,加入0.10ml水,然后用滴定管滴加乙醇, 并不断振荡,当液体由浊变清时,记录加入乙醇的量。 再在上述三角烧瓶中依次分别加入0.25ml、0.50ml、 1.00ml、2.00ml、3.00ml、4.00m水,重复上述操作。
26
将待测液体装于表面张力仪,使毛细管的端面与 液面相切。
打开滴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缓慢滴下而降低系统 的压力,毛细管内的液面上受到一个比样品管内的 液面上稍大的压力。
当压力差在毛细管端面上产生的作用稍大于毛细 管口液体的表面张力时,气泡就从毛细管口被压出, 这个最大的压力差可由U型管压力计上读出。
23
【实验原理】
(1)溶液的界面吸附
纯液体和其蒸气组成的体系
体相分子:自由移动不消耗功 g
表面分子:
液体有自动收缩表面
l
而呈球形的趋势。
γ
G A
(J m2 )
T ,P ,nB
比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
24
溶液: 体系可调节溶质在表面相的浓度来降低 表面自由能。
表面吸附:表面层与体相浓度不相同的现象。
一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可由下式表示
dc kc dt
积分可得: 1nc=-kt+1nc0
(1)
(2)
当C=
1 2
C时0 ,时间t可用t1/2表示,即为半衰期:
t1/ 2
1n2 K
0.693 K
(3)
15
但蔗糖及其转化产物具有旋光性,而且它们的旋光能力不同, 故可以利用系统在反应进程中旋光度的变化来度量反应的进程。
在一些体系中由于分子的离解或缔合,溶质在不同
溶剂中质点的平均大小不同,如在溶剂A中的质点 比在溶剂B中小一半,则分配定律表述为:
K
CA C1/ 2
B
9
– 为了判断苯甲酸在水中有无缔合现象,假定其
缔合度为n,则分配定律为:
K CA n CB
则 lgK=lgCA-lgCB 如测得一系列的CA、CB,后用lgCA对lgCB作图, 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即可分别计算出分配系数K, 缔合度n。
20 D
=52.5°,但果糖是左旋性物质,基比旋光度
20 D
=-91.9°。由于生成
物中果糖的左旋性比葡萄右旋性大,所以生成物呈现在左旋性质。因此随着反应的 进行,系统的右旋角不断减小,反应至某一瞬间,系统的旋光度可恰好等于零,而
后就变成左旋,直至蔗糖完全转化,这时左旋角达到最大值
设系统最初的旋光度为:
0 反C0 (t=0,蔗糖尚未转化)
(6)
系统最终的旋光度为:
生C0 蔗糖已转化完全)
当时间为t时,蔗糖浓度为C,此时旋光度为α,即
(7)
t 反C 生 (C0 C)
由(6)、(7)和(8)联立可解得:
C0
0 反 生
0
(8) (9)
17
C0
0 反 生
t
(10)
将(9)、(10)代入(2)式即得
至终点均匀一相时,各组分的体积百分比。 • ⑶把计算结果在三角坐标中标出,并作出一平滑曲
线,用虚线外延到三角坐标中的2个顶点。
5
表1 三组分液-液体系的相图测绘
苯 加水量 滴加乙醇
百分数(%)
(ml) (ml) (ml) 总体积
苯
水
0.1
0.25
0.5
4.00 1.00
2.00
3.00
4.00
10.00
测量物质旋光度所用的仪器称为旋光仪。溶液的旋光度与溶液 中可含旋光物质的旋光能力、溶剂性质,样品管长度及温度等 均有关系。当其它条件均固定时,旋光度
与反应物浓度c呈线性关系,即
C
(4)
式中比例常数β与物质旋光能力、样品管长度、温度等有关。
物质的旋光能力用比旋光度来度量、比旋光度用下式表示:
20 D
2.反应中旋光系统t 的测定
移取25ml蔗糖溶液于干净的锥形瓶中,再移取25ml、3mol·dm-3HC1往蔗糖溶液中注 入,当HC1液流出一半时立即记时(作为起始时间),全加入后将其混合均匀,迅速 用反应液荡洗旋光管两次,然后将反应液注满旋光管,盖上玻璃片,注意匆使管存有 气泡,旋紧帽后放置在旋光计中测定旋光系统t。此后每隔5分钟测一次t,测出两个 负值为止。
27
毛细管端口形成的半球形气泡承受的最大压力差
p gh 2
r
U形示压计两端汞柱
毛细管曲率半径
的高度差
若用同一支毛细管和压力计,在相同温度下 测定两种液体的表面张力,有
1 h1 0 h0
1
h1 h0
0
K h1
毛细管常数
28
(3)求正丁醇的分子截面积
饱和吸附量
1
kc kc
1 c 1
k
– 使用三角瓶不事先干燥行吗?为什么? – 可否用95%乙醇代替无水乙醇?
7
实验二、 分配系数的测定
【目的要求】
– 掌握分配定律及其应用。 – 测定苯甲酸在苯和水中的分配系数,并判断其
在水中有无缔合现象。 – 了解分配系数的测定方法。
8
• 【原理】
–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将一溶质溶解在两种不互溶的 溶剂中,则溶质往往同时分配地溶入这两种溶剂中。 如果溶质在两种溶剂中分子大小相同,且浓度不大, 那么达到平衡时,溶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浓度比值等于 常数,这就是分配定律: K CA CB 式中CA、CB为溶质在A、B溶剂中的浓度,K为分 配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