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指数平滑法-应用技术-典例-详细
指数平滑法-应用技术-典例-详细
指 数 平 滑 法
主要任务
1、试说明(一次、二次、三次)指数平滑 法预测原理、预测公式、适用对象。
2、通过案例说明指数平滑预测法中平滑参 数对预测的影响(列出数据和计算结果, 画出相应图形)。
3、对指数平滑法进行评价。
1.1 指数平滑法简介
指数平滑法是布朗(Robert G..Brown)所提出,布朗 (Robert G..Brown)认为时间序列的态势具有稳定性或 规则性,所以时间序列可被合理地顺势推延;他 认为最近的过去态势,在某种程度上会持续到最 近的未来,所以将较大的权数放在最近的资料。
1.1 指数平滑法简介
指数平滑法是生产预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用于中短期 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所有预测方法中,指数平滑是用得最 多的一种。 简单的全期平均法是对时间数列的过去数据一个不漏地全 部加以同等利用; 移动平均法则不考虑较远期的数据,并在加权移动平均法 中给予近期资料更大的权重; 指数平滑法则兼容了全期平均和移动平均所长,不舍弃过 去的数据,但是仅给予逐渐减弱的影响程度,即随着数据 的远离,赋予逐渐收敛为零的权数。
1.2 指数平滑法的基本公式
指数平滑法的基本公式是:
St ·yt (1 )St1
式中, St--时间t的平滑值; yt--时间t的实际值; St − 1--时间t-1的平滑值; α--平滑常数,其取值范围为[0,1]
由该公式可知:
1.St是yt和 St − 1的加权算数平均数,随着 α取值的 大小变化,决定yt和 St − 1对St的影响程度,当α 取1时,St = yt;当 取0时,St = St − 1。
40
值
30
实际值
20
预测值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数据点
第六步,三次指数平滑
与二次指数平滑类似,首先在1971年对应的D2中填
上28.6,然后打开“指数平滑”选项框,对第二次
指数平滑结果进行指数指平数滑平滑,α=0.3时的三次指数
平滑结果。 40
35
30
值
25 20
实际值
式中t为当前时期数;T为由当前时期数t到预测期的时 期数; 为第t+T期的预测值; 为截距, 为斜率, 其计算公式为:
三次指数平滑法 若时间序列的变动呈现出二次曲线趋势,则需要用
三次指数平滑法。三次指数平滑是在二次指数平滑的 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平滑,其计算公式为: 三次指数平滑法的预测模型为: 其中:
如果仅有从y1开始的数据,那么确定初始值的方 法有:
1)取S1等于y1;
2)待积累若干数据后,取S1等于前面若干数据的 简单算术平均数,如:S1=(y1+ y2+y3)/3等等。
1.3 指数平滑法的基本理论
一次指数平滑法 二次指数平滑法 三次指数平滑法
一次指数平滑法 设时间序列为 y1, y2,..., yt ...,则一次指数平滑公式为:
得到指数平滑结果及其标准误差,以及指数平
滑曲线图。
指数平滑
60
50
值
40
30
实际值
预测值
20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数据点
第五步,二次指数平滑 首先,在1971年对应的C2中填上28.6,然后打开“指 数平滑”选项框,第一次指数平滑结果进行指数平 滑,设置α=0.3。确定指,数即平可滑得到二次指数平滑结 果。 50
15
预测值
10
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数据点
主要任务
1、试说明(一次、二次、三次)指数平滑 法预测原理、预测公式、适用对象。
2、通过案例说明指数平滑预测法中平滑参 数对预测的影响(列出数据和计算结果, 画出相应图形)。
3、对指数平滑法进行评价。
3.1 对指数平滑法的评价:
指数平滑法是较为有效的根据现有数据进行预 算的统计方法。利用Excel可以简便易行地进行预 测,节约了预测时间并提高了预测的准确率,预 测者可根据数据数列散点图的历史趋势等选择一 次或多次指数平滑。
修正的方法也是在一次指数平滑的基础上再 作二次指数平滑,利用滞后偏差的规律找出曲 线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然后建立直线趋势 预测模型。故称为二次指数平滑法。
设一次指数平滑为 ,则二次指数平滑 的计算公式为:
若时间序列
从某时期开始具有直线趋势,且
认为未来时期亦按此直线趋势变化,则与趋势移动平均类
似,可用如下的直线趋势模型来预测。
用上述平滑值进行预测,就是一次指数平滑法。 其预测模型为:
即以第t周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作为第t+1期的预 测值。
二次指数平滑法
当时间序列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动时,使用第 t周期一次指数平滑就能直接预测第t+1期之值。 但当时间序列的变动出现直线趋势时,用一次 指数平滑法来预测仍存在着明显的滞后偏差。 因此,也需要进行修正。
2.St具有逐期追溯性质,可探源至St − t + 1为止,包 括全部数据。其过程中,平滑常数以指数形式递 减,故称之为指数平滑法。指数平滑常数取值至 关重要。平滑常数决定了平滑水平以及对预测值 与实际结果之间差异的响应速度。
由该公式可知:
3.尽管St包含有全期数据的影响,但实际计算时, 仅需要两个数值,即yt和 St − 1,再加上一个常数 , 这就使指数滑动平均具逐期递推性质,从而给预 测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 ) j yt j
j0
由此可见
S (1) t
实际上是
yt
,
yt i
,...,
yt
j
...
的加权平均。
加权系数分别为 ,(1 ),(1 )2 ,…,是按几何级
数衰减的,愈近的数据,权数愈大,愈远的数据,
权数愈小,且权数之和等于1,即
(1 ) j 1 j0
因为加权系数符合指数规律,且又具有平滑数据的 功能,所以称为指数平滑。
主要任务
1、试说明(一次、二次、三次)指数平滑 法预测原理、预测公式、适用对象。
2、通过案例说明指数平滑预测法中平滑参 数对预测的影响(列出数据和计算结果, 画出相应图形)。
3、对指数平滑法进行评价。
2.1指数平滑系数 的确定
指数平滑法的计算中,关键是 的取值大小,但 的取值又容易受主观影响,因此合理确定 的取值 方法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如果数据波动较大, 值应取大一些,可以增加近期数据对预测结果的 影响。如果数据波动平稳, 值应取小一些。理论 界一般认为有以下方法可供选择: (1)经验判断法 (2)试算法
第二步,选项设置。 沿着主菜单的“工具(T)→数据分析(D)” 路径打开“数据分析”选项框,选中“指数平 滑”。
确定以后,弹出移动平均对话框如图,然后按如 下步骤进行设置:
⒈ 将光标置入“输入区域”对应的空白栏,然后 用鼠标从B1到B11选中全部时间序列连同标志; ⒉ 选中“标志”(位于第一行); ⒊ 在“阻尼系数”对应的空白栏中键入“0.9”, 表示指数平滑系数为0.1(即取α=0.1。注意:指数 平滑系数与阻尼系数的关系是 “平滑系数+阻尼 系数=1”); ⒋ 将光标置入“输出区域”对应的空白栏,选中 从C2到C11的单元格,作为计算结果的输出位置; ⒌ 选中“图表输出”和“标准误差”,这样会自 动生成移动平均坐标图和标准误差值。 注意:如果“输入区域”对应的空白栏设置为 “$B$2:$B$11”,即不包括数据标志项,则不要 选中“标志”。
但指数平滑法的应用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如采 用指数平滑法需要有比较完备的历史资料;当预 测的对象受季节影响较大时,时间序列分解法比 指数平滑法应用效果更好等。
3.2 补充:时间序列分解法
经济时间序列的变化受到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周期变动和 不规则变动这四个因素的影响。其中: 1.长期趋势因素(T)反映了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发 展方向,它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内表现为一种近似直线的持续向上或持续向下或平稳的趋势。 2.季节变动因素(S)是经济现象受季节变动影响所形成的一 种长度和幅度固定的周期波动。 3.周期变动因素(C)周期变动因素也称循环变动因素,它是 受各种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上下起伏不定的波动。 4.不规则变动因素(I)不规则变动又称随机变动,它是受各 种偶然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不规则变动。
第三步,输出结果。 完成上述设置以后,确定,即可得到计算结果, 包括指数平滑结果及其标准误差,以及指数平滑 曲线图。
值
指数平滑
60 50 40 30 20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数据点
实际值 预测值
第四步,重复移动平均计算。 重新打开“指数平滑选项框”,将阻尼系数改为 0.8,对应于平滑系数α=0.2;将输出区域改为 E2:E11,其他选项不变。确定,立即得到结果。 继续改变阻尼系数为0.7、0.6、…、0.1,直到算 出所有的结果。
4.根据公式 ,当欲用指数平滑法时才开始收集数据, 则不存在y0。无从产生S0,自然无法据指数平滑 公式求出S1,指数平滑法定义S1为初始值。初始 值的确定也是指数平滑过程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果能够找到y1以前的历史资料,那么,初始值S1 的确定是不成问题的。数据较少时可用全期平均、 移动平均法;数据较多时,可用最小二乘法。但 不能使用指数平滑法本身确定初始值,因为数据 必会枯竭。
S (1) t
yt
(1
)
S (1) t 1
式0中<St(<1)为1。第 t周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 为加权系数,
为了弄清指数平滑的实质,将上述公式依次展开
可得:
t 1
S (1) t
(1
)
j
yt j
(1
)t
S (1) 0
j0
由于0<<1,当 t→∞时,(1 )t→0,于是上述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