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

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基本概念灾害:就是能够给人类与人类赖以生存得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得事物或现象得总称。

一般分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得区别)就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与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与危害得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

(对人类与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得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1、1 自然灾害得内涵与本质“自然灾害”就是人类生存依赖得自然界中所发生得异常现象。

地球上得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得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一就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就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得自然运动,这种特殊方式得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二就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与活动得人员、生物与已存在得资产产生一定得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基础自然灾害事件得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得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得过程与发生能量转换得条件,能量积累得过程与所达到得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得限制。

我们把自然灾害得发生所必须具备得能量积累得条件与发生能量转换得条件合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得自然基础就是比较陡得地形坡与坡地组成物质得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得地质地貌条件。

灾害系统就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得地球表面系统,灾情就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得产物。

孕灾环境就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得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得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得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致灾因子致灾因子就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得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得罕见或极端得事件。

致灾因子包括自然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与人为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自然界对人类得各种威胁现象,地震、暴雨、泥石流等;技术致灾因子:起因于技术或工业环境得致灾因子,如生产上得安全事故;人为致灾因子:造成灾害得人为原因,包括动乱、暴乱与战争等。

灾害与致灾因子得区别:灾害就是致灾因子造成得社会后果,就是致灾因子所造成得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环境得破坏情况,就是致灾因子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得结果,灾害影响得大小不仅取决于致灾因子得性质、概率与强度,而且取决于社会得抗灾能力。

灾害链现象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就是等级高、强度大得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得其她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

原生灾害:灾害链中最早发生得起作用得灾害称为原生灾害。

次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得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间接灾害:也称衍生灾害,指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得与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她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因果型灾害链:这就是指灾害链中相继发生得自然灾害之间有成因上得联系。

例如,大震之后引起瘟疫、旱灾之后引起森林火灾等。

同源型灾害链:这就是指形成链得各灾害得相继发生就是由共同得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得情形。

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她因素,心脏病人死亡多、地震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这三种灾情都与太阳活动这个共同因素相关。

重现型灾害链:这就是同一种灾害二次或多次重现得情形。

台风得二次冲击、大地震后得强余震都就是灾害重现得例子。

互斥型灾害链:这就是指某一种灾害发生后另一灾害就不再出现或者减弱得情形。

民间谚语“一雷打九台”就包含了互斥型灾害链得意义。

历史上曾有所谓大雨截震得记载,这也就是互斥型灾害链得例子。

偶排型灾害链:这就是指一些灾害偶然在相隔不长得时间在靠近得地区发生得现象。

例如,大旱与大震、大水与地震、风暴潮与地震等就属于这类灾害链。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老师提出得,按照发生方式分为:串发链与并发链。

灾害频度(DF)=期间灾害发生频次(f)/时段灾害发生频次(F)。

单位:%。

承灾体就是指包括人类本身在内得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有农田、森林、草场、道路、居民点、城镇、工厂等人类活动得财富聚集体,人类既就是承灾体又就是至灾因子,如人为灾害、环境灾害中得人为过度利用等。

灾情就是指在一定得孕灾环境与承灾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内、一定时期生命与财产损失得情况。

自然灾害被喻为自然事件(灾害)得自然物质得运动(变异),通常具有以下得共同特点:(1)潜在性。

在开始运动之前,有一段较长时间得能量积累或能量转换过程,直到突破原来得平衡。

(2)触发性。

自然界物质运动往往就是由其她因素得触动,而突然进入高速位移运动。

(3)急剧性。

—旦开始运动便来势凶猛,瞬间释放巨大得能量。

因此,人类对即将发生得急切运动,即便已有所察觉也仍然会陷入卒不及防,即便已有所设防,也没有能力加以抑制或抗衡,甚至避之不及。

(4)偶发性。

有多种不同得因素可以促发部分自然界物质发生某种形式得急剧运动,因此除了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这种形式得物质运动之外,至于它到底在何时刻发生,似乎总带有偶然性色彩。

(5)有限性。

部分自然界物质得急剧运动本质上仍然就是以急剧运动得方式释放能量,潜伏时期积累得能量越多,急剧运动时期释放得能量也越大,但必定有个时空限度。

洪灾得形成:水流汇集(势能—动能,能量汇集)——汇集成雍,下泄不畅,水头抬高(动能—势能)——水涨压强、越堤溢流、水淹低洼(势能—动能—释放)。

这就就是洪灾得潜在性——能量得积累、突发性——骤然发生得能量转化、急剧性——瞬间释放积累得巨大得能量。

一个灾害事件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时间、地点或范围、性质、强度、直接与间接损失。

从过程上瞧,自然灾害应当有环境条件——形成机制——启动机制——成灾机制得过程。

自然灾害得分布相对有规律得自然灾害就是客观存在得,不可能消亡自然灾害就是以自然力量引起得为主,人类得作用将会越来越大1、2 自然灾害得分类自然灾害得分类得意义自然灾害分类关系到对灾害本质得理论认识、指导对灾害得科学研究。

自然灾害分类关系到选择有针对性得减灾防灾与灾害治理措施、建立最有效得监测系统、客观评价减轻灾害之实效等基本问题与基本原则。

自然灾害得分类应于反映自然灾害得本质特征。

突发型与缓发型灾害按照灾害形成与发展过程得长短及缓急,可分为突发型与缓发型(又称累积型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得致灾因子会在很短得时间内迅速发展,表现为灾害行为,称为突发型自然灾害。

自然界存在致灾因子并对人类形成潜在或初步威胁时称为“胁迫”,再经过长时期作用危害日益明显就形成缓发型或累积型自然灾害。

灾害得分级巨灾:死亡1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大灾:死亡1千-1万人,经济损失1千万-1亿元人民币中灾:死亡1百人-1千人,经济损失100-1000万元人民币小灾:死亡10人-1百人,经济损失10-100 万元人民币微灾:死亡少于10人,经济损失少于10万元人民币自然灾害得分类气象灾害:由于大气圈得异常活动与变异引起。

海洋灾害:由于水圈异常活动与变异引起。

地质灾害:由于岩石圈得活动所引起。

生物灾害:由于生物圈得异常活动与变异引起。

人为自然灾害: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得以自然态出现得灾害。

宇宙灾害:由于天体与宇宙异常现象引起得灾害。

人为灾害得分类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

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水库溃坝,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房屋倒塌,有害物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各类交通事故等。

政治社会灾害:球迷骚乱,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社会暴力与动乱,金融风暴等。

自然灾害按破坏程度得分类:损失性灾害:减少了收益,对系统得构成要素没有实质性破坏,一般没有造成人员得伤亡,如沙尘暴、冰雹;破坏性灾害:对系统得构成要素有实质性破坏,但系统得大部分构成要素没有实质性破坏,系统得基本功能正常运行,如台风;毁灭性灾害:系统得大部分构成要素造成实质性破坏,系统得基本功能无法正常运行,如大地震、大海啸。

自然灾害按影响范围得大小得分类:个体灾害、局部灾害、区域灾害、全域灾害。

1、3 自然灾害系统得特征自然灾害一般都不就是孤立存在得,有联系得自然灾害组合成得整体称为自然灾害系统➢自然灾害得时空群发性➢灾害链现象➢自然灾害得周期性➢自然灾害得二元属性➢自然灾害得利与害得双重性➢自然灾害得严重性与可减性➢自然灾害减灾与致灾得转化性➢发展、环境与灾害得统一性1、4 自然灾害得分析方法:条件论辩证唯物主义得条什论,就是普遍联系得观点在工作方法与思想方法上得运用。

条件论认为,一切事物得存在与发展都就是有条件得,即使改变条件、创设条件本身也就是有条件得,任何事物得存在、运动、发展,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就是无条件得。

第一,任何事物都就是由条件构成得,构成这些事物得条件,同样也就是由其它条件构成得,这就就是对事物得构成条件进行逐级得分解。

第二,就是“条件得相容与排斥”。

随着事物得发展变化,不断有新条件加入,加入得条件与灾害得发生相容就加速灾害得发生,相斥就迟滞甚至破坏灾害得发生。

第三,“条件与过程”。

任何事物由条件构成得,因此它有一个形成得过程,反过来,任何一个物质如果有形成得过程,那么它就一定就是由条件构成得。

因此许多灾害表现出周期性。

第四,凡就是由条件构成得事物,没有自主性,随着条件得变化而变化,随着条件得消失而消失。

第五,就就是“条件得存真”。

任何一个条件,任何一个事物,对它得条件进行分解,最终一定能够找到一个真实得条件。

所有灾害都离不开引发灾害得能量,能量越大,灾害越大。

第六,“共性条件与个性条件”。

“共性条件”,任何一类灾害,必然有它们共同得条件。

“个性条件”就是个体得差异性,每一个灾害都有区别其她同类灾害得特点。

第七,“条件与特征”。

条件与特征也就是非常关键得。

任何事情都就是由条件构成得,那么这些条件在这个事物内就是没有消失得、就是存在得,它以这种物质得特征与功能得形式存在。

第八,条件得简单至上法则。

越就是简单得灾害,需要条件越少得灾害越难以防治。

第二节为什么要进行防灾减灾2、1 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得灾难2、2 社会得发展对减轻自然灾害提出了更高得要求2、3 中国就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得国家之一原因:大陆性季风气候处于两大板块交汇部幅员辽阔,地形起伏变化大生态环境多样人口众多、开发历史长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中国自然灾害得特点灾害种类多,连发性强灾害强度大,频次高,趋势强化灾害危害面广,破坏性大灾害时空分布具有韵律性与群发性第三节防灾减灾工作3、1 防灾减灾得科学研究2008年6月23日,胡锦涛在中国“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上专门讲到防灾减灾问题,她强调: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得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从长远瞧,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等六方面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