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追星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追星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摘要关键词
大连一位16岁的少女自杀,起因只是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碟。

她在日记中写道:“看着他我不知道哭过多少次。

我喜欢他,不是因为他长得帅,而是因为他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性格。

他的一举一动一喜一悲都令我心动。

”“在我的世界里只存在张国荣,我只为他而活。


杨丽娟,甘肃省兰州市女子,从16岁开始痴迷香港歌手刘德华,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

杨丽娟的父母劝阻无效后,卖房甚至卖肾以筹资供她多次赴港及赴京寻见刘德华。

2007年3月22日,曾经赴香港参与刘德华歌友会,实现生平夙愿,跟偶像合照。

不过,其父最后由于杨丽娟的“追星”行为而跳海身亡。

一、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
1.人性本身的诉求,满足追求快乐的欲望和英雄崇拜的心理。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

而这种追星族心理或称“青春偶像热”心理,是少男少女进入英雄崇拜期的领衔标志。

当人进入青春期之后,开始塑造自己。

他们总想把自己认为可以作为楷模的人物,视为自己心中的偶像。

当今的少男少女在人格走向成熟的时期,却淡化了英雄的意识,扩大了英雄的内涵,将一些歌星、影星、球星、节目主持人等公众人物作为崇拜的偶像,
2.本我的实现和满足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满足了他们根据本我追求内心快乐和满足的愿望。

二、追星心理是否健康
1.当这种崇拜和喜欢停留在欣赏一个人的品质、不过度崇拜,不认为整个世界只有这个偶像而自己只为他活时,追星心理其实是健康的。

这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暗示,有利于将人引向更为高的境界,有利于人的进步和提高自我修养。

2.可是当喜欢这些歌星影星让他们觉得骄傲、内心满足、认为人生不在需要其他、没有这个偶像就不能活时,其实人们已经失去了理智,不能判断自己的情感是否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这个人的心智已经脱离了轨道不能自已。

尤其是当喜欢一个明星只是因为他好看、或者根本不了解他的为人而自认为自己最懂他的时候。

这种情况是有光晕效应造成的。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

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而追星现象明显处于前者。

四、不健康追星心理的强化。

为什么有些甚至为了偶像而跳楼而不能过正常的人生呢?根据场论和群体动力论我们能够解释这个问题
1.心理学的“场论”学说,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于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粉丝之间构成了场,可以互相影响。

2.而群体极化告诉我们当团体成员最初的意见保守时,团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冒险时,讨论将导致结果更趋冒险。

这种经过团体讨论使决策更趋极端的现象就是团体极化。

当粉丝团有几个领头人为偶像做出了十分“忠心”的行动时,其他成员备受“鼓舞”,纷纷加入和相应,这反过来又“鼓励”了领头的粉丝,致使他们认为自己之前做的正确无比,并且还不够忠诚,认为自己为了表达喜爱应该做出更强烈的反应和行动。

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与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团体。

即使当有的成员作了通常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其他人也会倾向于去仿效他。

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传染。

这就解释我刚刚阐述的领头的粉丝和其他个体互相激励和效仿,做出极端的行动。

3,。

难道个体没有自己理智的思考和见解嘛?
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中,浴室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介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为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人们的追求明星的冲动已经淹没了自己的理智,群体鼓舞使他们丧失了自己独立的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