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进行分税制改革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1990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住房市场化改革1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
自此,城镇住房商品化改革开启。
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1995年9月28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对于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大意义。
这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