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脆弱性(B卷) 对应学生用书P17
[考点分布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一日内CO2浓度变化最大的地面高度范围是()
A.0~5 m B.10~15 m
C.20~25 m D.30~35 m
答案 A
解析结合图中的等值线可知,在地面附近0~5 m一天中CO2最高浓度介于360~370,最低浓度介于305~310,CO2浓度变化为50~65;在10~35米高度范围内,CO2浓度变化都不超过40。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一年内森林周围常出现CO2不足现象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白天森林CO2浓度最低,会出现CO2不足的现象,在一年内,由于夏季的白昼时间长,光合作用强,因而会经常出现CO2不足的现象。
3.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导致()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发生洪涝灾害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
答案 B
解析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碳氧平衡,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由此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被淹没。
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据此完成4~5题。
4.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①光合作用强烈②生物循环旺盛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③④
答案 B
解析热带雨林地区全年水热充足,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但其主要的不利方面是养分主要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养分很少。
5.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有()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养分积累不足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强烈故养分损失多③雨林植被的吸
收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缓慢故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雨林中生物循环旺盛,有机物合成速度快,雨林植物吸收作用强烈,植物快速吸收了土壤中的养分,且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也是造成雨林土壤贫瘠的原因之一。
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
读图,回答6~7题。
6.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
A.极密B.密C.中密D.稀疏
答案 C
解析各曲线的最低点越低说明减弱效果越明显;最低点到“三北”防护林的距离为减弱风力的范围。
读图可知极密林减弱的风速最小,但减弱风速的范围较小、投资较大,从经济和生态两方面考虑欠佳。
稀疏林减弱风速的能力最小,减弱风速范围也不大。
中密林减弱风速的范围最大且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
7.下列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矿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D.东北平原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
答案 A
解析城市林地、绿地主要起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
黄土高原林地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
东北平原西部林带主要作用是减弱风速、防风固沙。
工矿区林地主要作用是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绿色肺活量”体现了绿色植被制造氧气和吸附尘埃的能力。
据此完成8~9题。
8.我国各地植被“绿色肺活量”季节变化最小的是()
A.东北平原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D.江南丘陵
答案 D
解析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均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植被类型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因冬季落叶,故植被制造氧气和吸附尘埃的能力受到影响,“绿色肺活量”季节变化较大。
江南丘陵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绿色肺活量”季节变化最小,D项正确。
9.“绿色肺活量”是评选________的重要指标()
A.氧吧城市B.氧吧海岸
C.氧吧农田D.氧吧丘陵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可知,“绿色肺活量”体现了绿色植被制造氧气和吸附尘埃的能力。
近几年,我国城市污染的严重化和常态化,严重影响了城镇化发展质量,基于此,根据各城市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等指标来展现一个城市的生态指标。
读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的总面积及净初级生产力表,回答10~11题。
续表
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全部有机物同化量,即光合总量,叫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总初级生产力-自养呼吸消耗。
10.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NPP平均值比温带森林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森林面积更广B.光合作用更强
C.年平均气温更高D.温室气体更少
答案 B
解析读表可知,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面积相差不大,A项错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NPP平均值比温带森林高,NPP=GPP-自养呼吸消耗,说明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光合总量,即总初级生产力(GPP)大,所以光合作用更强,B项正确;与年平均气温、温室气体多少关系不大,C、D两项错误。
11.造成森林、河湖、海洋三系统NPP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日较差不同B.年降水量不同
C.日照时间长短不同D.绿色植物总量不同
答案 D
解析由上题可知,NPP平均值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NPP=GPP-自养呼吸消耗,造成森林、河湖、海洋三个系统NPP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绿色植物总量不同,使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全部有机物同化量即GPP不同,从而导致NPP差异,故D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6分)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2分)
(1)将下列地理现象的数字代号填入图甲相应的空白处。
(18分)
①水土流失②鸟类、兽类减少③生态失调④生物多样性增加⑤风速减小、湿度加大⑥气候恶化⑦干旱灾害减少⑧土地沙化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甲表示森林是一种重要的________资源,图乙说明热带雨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6分)
(3)热带雨林的生物物种多,简要说明原因。
(4分)
(4)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试分析原因。
(4分)
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第一行②⑦;第二行⑧⑥③④⑨;第三行①⑤。
(2)环境促进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热带雨林水热充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植被的生长为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因而生物物种繁多。
(4)雨林中土壤贫瘠,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被体内;雨林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
解析第(1)题,图示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破坏森林,导致森林树种减少,进而影响②鸟类、兽类减少;还会导致①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加重;破坏森林,在干旱区会导致⑧土地沙化,沙尘暴频发,使⑥气候恶化,这将最终导致生态失调;植树造林,使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使⑦干旱灾害减少;森林面积扩大,④生物多样性增加;在干旱地区使⑤风速减小、湿度加大,调节气候,使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第(2)题,图甲表示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图乙表示亚马孙的热带
雨林,能促进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第(3)题,生物物种多的原因主要与水热
条件有关。
第(4)题,热带雨林,高温多雨的环境使雨林中土壤贫瘠,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被体内;雨林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土壤更加贫瘠,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4分)
森林是覆盖大面积土地并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也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
下图为世界森林分布图。
(1)图中代表亚寒带针叶林的是________,主要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__。
(填国家)(6分)
(2)甲、乙、丙森林类型相同,据图说明该类森林的三大片集中分布区并简述其形成的气候环境。
(8分)
(3)甲、乙、丙森林类型虽然相同,但甲区域森林与乙、丙两区域相比面积大,延伸的纬度高,请分析原因。
(10分)
答案(1)A俄罗斯加拿大
(2)分布: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沿岸,东南亚地区。
气候环境:全年高温多雨。
(3)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面积大),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东南信风带来大量水汽;亚马孙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呈口袋状向东敞开,大西洋湿润气流可以长驱内陆,并受西部安第斯山抬升作用形成充沛的地形雨;受暖流影响大,增温增湿效果明显,使雨林带的分布面积大,能够向较高纬度延伸。
解析第(1)题,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故A代表亚寒带针叶林,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集中的国家。
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为亚马孙平原,乙地为马来群岛,丙地为刚果河流域,三地均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第(3)题,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从土地面积、气压带、风带、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