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目后评价

项目后评价

一、项目后评价的定义项目后评价是指在项目已经完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客观分析和总结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

通过对投资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投资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或规划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同时也为被评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旨在从投资开发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同类项目科学合理地做出决策,提高管理水平和改进投资效益服务。

同时为未来新项目决策的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及时提出建议。

二、项目后评价理论基础——反馈与控制理论项目后评价以现代系统论和控制论作为基本原理,对项目运行过程的演变、发展及其实施结果做出分析、总结和判断,进行有效调控,以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化。

项目系统由四种基本要素构成,即输入→处理→输出→反馈。

具体到项目后评价中,可以用图1表示。

从项目系统本身的角度来讲,“输入”就是项目为达到目的的付出,包括资金、人力、技术、管理等,“处理”就是项目将“输入”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建设,“输出”即项目实施后取得的成果。

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反馈”则连接“输入”和“输出”,作为“输入”和“输出“的沟通桥梁,有效地将“输出”(结果和信息)反馈给“输入”,对“输入”产生作用,从而使“输入”更有效率。

这就是项目内部的反馈机制,这一反馈机制依赖于项目后评价。

项目后评价使项目系统成为一个动态的闭环系统。

系统与外部环境具有物质、信息交换,其系统状态参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项目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闭环系统,它采用反馈控制方法。

任何控制系统都是由施控系统和受控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施控系统将输入信息变换成为控制信息,控制信息作用于受控系统后产生的结果经反馈通道被送到原输入端,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起到有效控制作用。

反馈控制依据受控系统运行的现实状态与给定状态之间的偏差,减少或消除系统偏差,使受控系统的运行状态维持在一个给定的偏差范围内,或根据输出的结果调整施控系统,使其处于一个新的更为合理的状态。

反馈系统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达到对项目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目的。

三、项目后评价在国外的发展和现状项目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主要用于美国国会监督政府政策性投资。

从60年代末开始,许多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意识到了后评价的重要性,在应用中逐步发展了后评价理论,纷纷建立和健全了具有行业特色的相应的后评价体系,并积极地开展后评价实践,使项目后评价成为投资项目监督的有力工具。

后评价源于政府政策投资的公益性项目、政府援外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的援外贷款项目,相应的后评价在公共投资领域和援外项目中发展迅速,应用较多,也较为成熟。

后评价做得较好的有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等金融组织。

发展中国家做得较好的是印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后评价体系,建立了良好的后评价运行机制。

目前后评价工作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已经从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以政府投资、国际金融组织等为主体的公共投资领域、援外贷款项目扩展到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一般投资项目领域。

项目后评价的内容也从狭隘的财务评价扩展到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实施、运行以及项目经济效益等项目整个运行周期的评价,还包括项目的社会影响、环境影响和体现项目潜力的项目可持续性发展的综合评价。

项目后评价也从独立于投资项目研究及其评估部门之外的独立机构后评价发展到项目建设单位积极的自我后评价。

项目后评价不仅成为政府监督公共投资的重要手段,也更成为企业提高决策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的重要环节。

四、项目后评价在我国的发展及现状我国项目后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1988年,原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了第一批国家重点投资建设项目的后评价,它标志着后评价工作在我国的正式开始。

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国家各部门、各行业研究机构、各高等院校纷纷开展项目后评价研究,在借鉴国外后评价经验基础之上研究制定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后评价体系,并选择部分项目开展了后评价工作尝试。

1990-1995年,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完成了40多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后评价任务。

水利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做过一些零星项目的后评价,90年代后开始了较为全面的后评价, 1995年完成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后评价项目已作为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典范。

交通部于1990年确定沪嘉、西三、沈大、广佛等4条高等级公路为国内首批公路建设后评价项目。

中国建设银行于1992年前开展过贷款项目的后评价试点工作。

1991年,原国家计委发布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后评价暂行办法0(讨论稿),对开展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原则、后评价的内容、成果的反馈、后评价的管理及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此后,交通部、铁道部、农业部、水利部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等陆续制定了各自的项目后评价办法,并开展了有组织的后评价工作。

五、项目后评价的作用1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管理水平后评价要求把原来可行性研究中要达到的项目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加以客观评价。

如果两者背离较大,要分析背离的原因,进行主客观因素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项目效益,并要总结项目可行性研究及项目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把分析的结果储备起来,反馈到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和项目管理中,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管理水平。

2促进项目科学管理项目后评价可以对前评价所作的预测是否准确进行检验,通过项目后评价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加强评价人员的责任感,提高项目前评价预测的正确率;另一方面通过后评价反馈信息,及时纠正项目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未来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

3为国家编制规划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政府职能部门可以根据后评价所反馈的信息,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可以及时修正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各种参数、经济政策,促进各产业的均衡发展,最终为国家投资计划、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4为银行部门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提供依据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是信贷资金的供应部门,还担负着回收信贷资金的职责。

通过项目后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银行部门调整信贷政策提供依据,并确保投资资金的按期回收。

5完善在建和已建项目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评价,可以考核建设成果,检验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和工程施工质量,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影响正常生产使用的问题,确保项目能够按设计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交付使用、正常投产。

对设计水平、设计合理性和技术的先进性进行科学的评价,评定建设过程中设计、施工水平的高低,对设计工作的改进和提高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6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对于一个项目,通过前期工作中的咨询评估、建设过程中的招投标及投资包干等方法控制工程造价都是行之有效的,再加上从后评价中汲取的经验,可以为同类项目提供更好借鉴。

六、项目后评价的任务和原则。

1项目后评价的任务(1)对投资项目全过程的回顾和总结。

(2)对项目的效益和效果进行评价。

(3)对项目的目标实现程度和可持续性进行分析。

(4)总结经验教训和提出对策建议。

2项目后评价的原则(1)可信性原则。

后评价所依据的资料、信息、情况必须充分,使用的基础数据务求准确、真实,以免造成评价结果的失真不可信。

(2)独立性原则。

项目后评价工作不受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和项目前期设计人员的干扰,保障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

(3)发现和解决问题并重的原则。

在总结问题、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实际可行的对策措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透明性原则。

把项目后评价的过程与评价成果公布给公众,使后评价的社会效益得到发挥。

(5)反馈与监督性原则。

后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把评价结果反馈到决策部门,作为新建项目的立项和评估依据,也作为调整投资规划和政策的依据。

七、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对已经实施完工并产生了一定效果的项目所进行的后评价,其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7.1过程评价项目的过程评价是根据项目的结果和作用,对项目周期的各个环节进行回顾和检查,对项目的实施效率做出评价,包括四个内容,即:建设必要性评价、勘测设计评价、施工评价和生产运营评价。

7.2效益评价效益评价包括项目的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方面。

(1)财务评价。

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条件下,从项目投资者的角度,根据后评价时点以前各年实际发生的投入产出数据,重新预测得出的项目计算期内未来各年将要发生的数据,综合考查项目实际的财务盈利能力状况,据此判断项目在财务意义上的成功与失败,并与项目前评估相比较,找出产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2)国民经济评价。

国家整体角度,考查项目的费用和效益。

采用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国家参数,对后评价时点以前各年度的项目实际发生的财务费用、财务收益和后评价时点以后的项目计算期限内,对未来各年度预测的财务费用与财务收益进行调整,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据以判别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3.3影响评价影响评价是评价项目对于其周围地区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项目的影响评价应站在国家的宏观立场,重点分析项目与整个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1)经济影响评价。

主要分析和评价项目对所在地区及国家等外部环境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分配效果、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

(2)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照评价前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重新审查项目环境影响的实际结果,主要包括对污染控制、对地区环保质量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环境管理状况等五个方面。

(3)社会影响评价。

分析项目对国家或地方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内容包括:就业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当地政府和居民参与情况以及地方社区的发展。

(4)持续性评价项目的持续性评价是在项目建设完成投入运行之后,对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能按期实现、是否可以保持较好的效益,接受投资的项目业主是否愿意并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继续实现既定的目标,项目是否具有可重复性等方面做出评价,一般应分析以下几个因素:财务、技术、资源、市场、环保、管理和政策等。

与项目周期相对应,项目后评价的内容主要有5项._(l)项目前期工作后评价:项目筹建机构及其领导班子是否健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依据是否可靠;厂址的选择是否合理;项目设计的质量如何;项目资金落实情况及物资落实情况的评价。

(2)项目实施阶段后评价:项目落实投资管理责任制情况即是否实行投资包干,工程招标承包责任制;项目建设工期变化情况;项目工程质量评价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