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皮肤病2010.11
3.需氧性孢子型(aerobic sporeformes) 主要有白念珠菌 及腐生性念珠菌, 此外尚有嗜脂性的糠秕孢子菌属。
2013-7-3
(1)念珠菌属(Candida) 在高温潮湿的热带 地区,正常皮肤上白念珠菌的检出率达 15 %。近来由于皮质类固醇使用较多,白念 珠菌的皮肤感染也有所增加,更引起人们 的重视。
2013-7-3
较为严重的皮肤感染: 则需加用内服药物。见效后,内服药药量减半再 使用1周左右。 停用内服药物后,仍需使用外用药1周以上。 毛囊感染性疾病,对治疗有抵抗性,使用外用药 物见效后,仍需继续使用药物2周以上。
2013-7-3
第一节 脓 疱 疮 (Impetigo)
脓疱疮(impetigo),俗称“黄水 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 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 传染性皮肤病。多见于儿童,常在夏秋 季发生,可引起流行。
2013-7-3
(2) 糠秕孢子菌属(Pityrosporam) 有卵圆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am ovale ) 及圆状糠秕孢子菌(Pityrosporam orbiculare)。
2013-7-3
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在皮脂溢出的鳞屑中检 出率很高。 圆状糠秕孢子菌与花斑癣的病原菌糠秕马 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是同一种菌。
2013-7-3
(四) 在免疫缺陷时,脓皮病及脓疡是最常 见的皮肤表现。 (五) 其他 季节 (脓疱疮常在7—9月发病)、 职业 (煤矿工人易患疖病)、 个人卫生状况差等因素也与发病有关。
2013-7-3
四、脓皮病的一般表现
(一)原发性感染 此是由致病菌直接侵入皮肤所引起皮肤病变。 (二)继发性感染 在原有皮肤病的基础上发生继发感染。 (三)全身系统性细菌性感染的皮肤表现 如菌血症、猩红热等,
2013-7-3
5.Gram阴性细菌 皮肤上暂住的Gram阴性细菌大部分是 Gram阴性杆菌,且它们与 Gram阳性球菌 之间有拮抗作用。 (1) 肠道杆菌(Coliformbacilli) 最多见的为 大肠杆菌。 由于它是肠道中正常菌群的一种。它一般 不致病,但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 皮肤感染。
2013-7-3
(2)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aginose) (铜绿假单胞菌) 此是肠道常住菌,而在皮肤上则为暂住菌。 本菌广泛存在于水和空气中,尤喜潮湿, 对多种抗生素皆不敏感。 在皮肤损伤及烧伤等创面上容易生长繁殖 发生感染,致使创面不易愈合,甚至发展 成为败血症。
2013-7-3
2013-7-3
五、脓皮病防治原则
(一) 注意皮肤卫生 (二) 可用清洁剂 (三) 采取皮损脓液、疱液作直接涂片及细 菌培养,最好能作药敏试验。
2013-7-3
(四) 外用药
以杀菌、止痒、干燥保护为原则,常用的 有新霉素、红霉素、杆菌肽、莫匹罗星(百 多邦)、 夫西地酸、磷霉素等外用制剂。
2013-7-3
球菌性皮肤病:主要由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 染所致,多发生在正常皮肤上;
2013-7-3
杆菌性皮肤病: 又分为: 特异性感染,如皮肤结核和麻风 非特异性感染,由革兰阴性杆菌如变形杆菌、 假单孢菌和大肠杆菌等引起
2013-7-3
球菌感染性皮肤病 球菌感染性皮肤病系由化脓性球菌所引起 的皮肤病,简称脓皮病。在儿童皮肤病中 占10%,其中以脓疱疮发病率最高占60.5%。
2013-7-3
2)链球菌
根据溶血能力,可将其分为: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 丙型链球菌(γ)三种, 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最强。
2013-7-3
根据细胞壁中抗原结构(C多糖抗原)的不 同,可分为A、B、C、 D…H,K…V等20个 群。 对人类致病90%为A群,A群链球菌又称化 脓性链球菌,是链球菌中致病力最强的, 能产生20多种酶和外毒素,如透明质酸酶、 链道酶、链激酶、蛋白酶及溶血素O,红疹 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SPE),新丝裂原因 子(SPEF),
属于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类白喉杆菌分: 需氧性 及厌氧性两大类:
2013-7-3
(1)厌氧性类白喉杆菌 分为:
痤疮棒状杆菌(Gorynebucterium acnes), 短小棒状杆菌 (Corynebucterium parvum), 肉芽肿性棒状杆菌(Corynebacteterium granulosum), 黄色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flavidum) 及类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oides)五种。
(3) 变形杆菌(Proteus) 是肠道内常住菌,可由肠道而暂住于皮肤 上,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成为条件致病 菌。 (4) 粪产碱杆菌(Alkaligenes faecalis) 是肠道中常住菌,有时可附着于皮肤上而 成为暂住菌。
2013-7-3
二、正常皮肤上菌株的变动
(一)年龄的影响 (二)部位的影响 (三)皮肤pH的影响 (四)温度、湿度的影响 (五)菌群之间相互的影响
2013-7-3
3.链球菌(Seteptococcus)
根据它在血琼脂平板培养上的溶血情况, 可分为α、β、γ三型。 β型链球菌致病力较强,人类的链球菌感染 多数是由此型所引起。
2013-7-3
4.奈瑟氏菌(Neisseria)属 此属细菌只有脑膜炎双球菌 和淋病双球菌具有致病性, 其它大部分为非致病性细菌。
(五) 内用药 当脓皮病患者皮损广泛伴有发热、倦怠等 全身症状或全身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者, 除局部外用杀菌药物外,可全身加用抗生 素。
2013-7-3
(六) 治疗持续时间 虽无统一的规定,但疾病的复发常由于治 疗持续时间不足所致。 因此以下的一些原则可以遵循: 轻度皮肤细菌感染: 只需局部用药,见效后再用药3d以上;
非嗜脂性者较特殊的有: 纤细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tenuis), 引起腋毛癣(trichomycosis axillaris); 微细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minutissimum),引起腹股沟及腋窝部的 表浅性红癣(erythrasma)。
2013-7-3
2013-7-3
(二)机体抵抗力下降 如代谢失调,营养不良,慢性传染病等, 易产生复发性疖或毛囊炎,AIDS患者易 患脓皮病。。
2013-7-3
(三)小儿皮肤薄嫩,发育未健全,抵抗力 差,亦较易受细菌感染。 脓疱疮患者多在10岁以内(占70%)发病; 新生儿由于皮肤薄,水分含量多,分泌功 能差,免疫功能也不完善,感染后皮损易 迅速泛发全身,危险性较大。
2013-7-3
1)葡萄球菌 是创伤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 根据其酶的产生及生化特性分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和 腐生葡萄球菌。
2013-7-3
金葡菌致病力强,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 胞外酶有凝固酶、脂酶、透明质酸酶、耐 热核酸酶、葡激酶等, 外毒素有α溶血素、β溶血素、γ溶血素、δ 溶血素、溶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 毒素(导致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SSS )。
细菌性皮肤病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
2013-7-3
第一节
概论
细菌与皮肤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细菌及其毒素可分别引起: 感染性病变、 中毒性病变(如葡萄球菌烫伤样皮 肤综合征) 和免疫介导性病变,如特应性皮炎等。
2013-7-3
根据细菌形态不同可将细菌性皮肤病分为: 球菌性皮肤病 杆菌性皮肤病
2013-7-3
一、正常皮肤的菌株 人在出生时,皮肤是无菌的,但出生 后不久,皮肤即附有细菌。 一般正常皮肤每 c㎡约有6-8万个细菌。
2013-7-3
正常皮肤的菌株分为:
皮肤常住菌(resident flora) 及皮肤暂住菌(transient flora)两大类。
2013-7-3
常住菌: 指能在皮肤上生长繁殖,定住于皮 肤上的菌株。擦洗后可以减少,但不易清 除。 暂住菌: 指暂时着落于皮肤上的菌株,经过 一定时期后,可由皮肤上消失。一般不在 皮肤上繁殖,擦洗后容易除去。
2013-7-3
[临床表现]
本病流行于夏秋季节,尤以夏末秋初汗多 闷热的天气发病率最高。 7—9月占全年发病总数的2/3。 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有利于本病的 发生。
2013-7-3
其发病率占皮肤科门诊人数的5%左右。 多见于2—7岁儿童。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主要 (90%以上)见 于儿童,学龄前儿童占全部患者的 87%一 96%,以2—7岁为高发年龄。
2013-7-3
(一)皮肤常住菌 1.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又称白色葡萄球菌。 一般无致病作用。常见于皮肤表面, 是皮肤正常菌群之一,有抑制皮肤上其它 细菌的作用,但亦可引起皮肤的痤疮化脓 及其它感染。
2013-7-3
2.类白喉杆菌((diphtheroid)
2013-7-3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原菌:
主要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引起者约占 50%~70%。
其次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Hemolytic streptococcus)。 亦可为两种细菌混合感染
2013-7-3
病原菌通过粘附素、细胞壁丝状突起上的 抗原不可逆地粘附于宿主细胞特异性受体 上而在皮肤上繁殖。
2013-7-3
三、引起化脓性皮肤病的因素 外因 (一) 化脓菌在皮肤上大量生长繁殖或接触 到外来毒力较强的菌株。 多种微生物均能致病,其致病率根据致病 微生物的数量和毒力而定。
2013-7-3
细菌感染的第一步是必须黏附宿主细胞以得到立 足生长,然后繁殖,产生毒素和酶,破坏组织, 导致感染。 主要病原体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