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 太阳辐射的影响和太阳活动的影响 P8为 –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不必 地球提 供能量 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 P10太 –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 阳活动 影响地 特征和基本规律 球 • “影响” –用举例的方式说明 –有利的、不利的
36
1-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理解规律和成因
–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 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五带等 –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P13 一般性;P15特殊性出发) –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 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同是讲“气压中心”,写法不同
旧教材P38 1. 提出论题 2. 分析高低气压 中心的形成原因 和过程(叙述) 3. 结论
31
新教材P37用一段很短的 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 新教材P37用“活动”的 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 1. 利用热力环流理论解 释冬夏大陆气压状况 (复习) 2.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 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 成高低压中心,由此 形成认识
出现 出现 异常 异常
气候
特征 特征 综合 综合
全球气候变化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16
三、必修1教材的内 容呈现分析
17
(一)必修1内容组织分析
《必修I》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 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形 的塑造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 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紧扣“人地关 系”的核心论题 《必修I》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 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 律和基本过程,并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 理来探究地理过程、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 成因 18
问题研究
21
文字是教科书的主体。 课文在注重内容的规 范、文字的规范和逻 辑结构的规范的同时, 还要更好地体现教科 书的工具性
3.内容 呈现
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 用,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 法。针对图表设计读图思 考,加强了图表的思维价 值。随文增加思考可以培 22 养学生思维能力
p77侵蚀是怎 样发生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 培训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用钊
1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诲
学习吧,因为学习是一种福利和
幸福。
C ·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3页
每个教师应当成为自己学科的出
色专家。
C ·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802页
3
高中地理课程性质 基础课程 人文社会领域
高中地理
研究 地理 环境
因地制宜, 促进区域发 展
8
必修1的主要任务
重点完成课标中“知识与技 能”目标的第一条目标 ——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 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 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 的相互关系。(课标P5)
二、必修1教材的内容落实了《课程标 准》(举例) 逐一落实“内容标准”——基本要求
25
—小实验— 例
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必修《地理1》中的小实验
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p15 热力环流p29 大气环流p35
小实验的内容
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 动的 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26
注重探究性学习
教材中的“问题研究”
畅想型问题 么样子 分析型问题 郊区高 p24月球基地应该是什 p51为什么市区气温比
综 合 性 学 习 地 球 科 学 知 识 掌 握 地 理 学 习 研 究 方 法 地 域 性 树 立 可 持 续 发 展 观 念
必修1.2.3 选修1.2.3.4.5.6.7
科学领域
研究 人地 关系
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必修
共6学分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选修
各2学分
宇 宙 与 地 球
海 洋 地 理
旅 游 地 理
必修3
7
学科背景 地自 理然 1 地 理 地人 理文 2 地 理 理区 3 域 地 理 地
内容结构 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 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 地理过程和规律
价值追求 尊地之规, 建设美好家 园
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 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以地为生, 协调人地关 系
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 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 过程、结果和对策,体会区 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p78堆积 是怎样发 生的?
23
阅读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 而设计的;活动是依据教学 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侧重对 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启迪思 维、自主探究。
紧密配合各 章内容,选 择学生感兴 趣的话题进 行问题研究。 侧重过程与 方法,结果 具有开放性。
案例的选择突出其 典型性、说明性, 对课文中的相关内 容起到诠释、实证、 应用等作用 24
第二节自然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 的地域分异规律 。(3.3) 差异性 15 次序上灵活安排
★每章各节对应的课程标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例§2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 起大气运动 大受热 过程
决定 决定
气压带 和风带
影响 影响
常见天 气系统 锋面和高、低压 系统的特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气 候变化
(P72图4.8) • 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 演变 • 岩石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 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 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 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 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37
1-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 “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 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 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P21~P23) • 显性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 点 • 隐性要求: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38
2-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 循环过程
城 乡 规 划
自 然 灾 害 与 防 治
环 境 保 护
地 理 信 息 技 术 应 用
培训提纲
一、高中必修模块需要阐明的基本地理思想
二、必修1教材的内容落实了《课程标准》(举例) 三、必修1教材的内容呈现分析 四、必修1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 五、遵照《课程标准》,认定其基本要求,组织编写 必修1教材内容 六、必修1教材编写特点介绍 七、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解读学习要求,准确把 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度 八、对“阅读”“读图思考”和“活动”的处理 九、就必修1模块的教学,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呈现顺序不拘泥“内容标准”—— 灵活安排
10
例 必修 《地理1 》 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
章 节 标 准 (4条)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 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 又特殊的行星。(1.1) 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2)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3)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 的主要特点。(1.4)
– 宏观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 微观上: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 重点: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 衍(P6存在生命的行星)
– 分析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 – 分析恒星际空间条件
• 有关资料:如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 件等 35
1-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河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 流地貌的发 线路分布的影响 。(4.1) 育
灵活安排
14
章
第 五 章 自然 地理 环境 的整 体性 与差 异性
节
标 准 (3条)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 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 第一节 自 中的作用。(3.1) 然地理环境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 的整体性 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 。(3.2)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地理I》的章、
节一般由文字 (包括数字、 字母)+图像 (示意图、地 理景观照片、 地图、图表) 等组成
19
1.图像系统很重要
地图 像片
29
51
49
示意图
16
图表
20
2.体例 内容提要(以 设计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 问题的形式出
现)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 思考或读图思 的行星? 考 必修1 文字+图像 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活动 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阅读 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 案例 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
一般规律
“变”在哪里?
全球尺度
局地尺度
—— 教学内容重点的变化 原教材内容全面 新教材重在大气运动
—— 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变化 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 结论等各种信息 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 结论和事实的过程 在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 成经典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 30 在一起呈现
把经典知识的传授和形 成经典知识的过程分开 讲述
实际联系理论——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 从中归纳出理论。
例 《地理》必修1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山地的形成p73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内力作用对地貌 影响的实例
第二节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p77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外力作用对地 貌影响的实例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2
必修1教材重视基本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 地理规律的揭示
地球的运动 人口过程 大气过程
城市化 水文过程
地貌过程
农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的形成
33
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五、遵照《课程标准》,认定其 基本要求,组织编写必修1教材内 容
34
1-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宇宙环境: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P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