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3课《道山亭记》习题及答案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3课《道山亭记》习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第3课道山亭记同步试题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诗歌赏析城南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译文: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

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赏析: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

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章。

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文言积累郑人买履郑人且有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有个郑国人想买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他去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码。

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一试?”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粤.之太末(è)阸.于两山(ài)衡缩蟉.糅(liú)B.坂如缘(yuán) 沟通潮汐.(xī)舟溯.沿者(sù)C.其激若矢.shǐ麓多桀.木jié巨丽相矜.jīnD.瑰诡.殊绝wēi鼎.趾立dǐnɡ辄破溺.nì解析:A项中“粤”读“yuè”;B项中“”读“ɡēnɡ”;D项中“诡”读“ɡuǐ ”。

答案:C2.下面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城之内外皆涂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A项“涂”通“途”,路途;B项“颁”通“斑”,须发花白;D项“知”通“智”,智慧。

答案:C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闽,故隶.周者也隶:奴隶B.其途或逆坂.如缘坂:山坡,斜坡C.非其土人,罕不踬.也踬:跌倒D.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埃壒:尘埃,尘世解析:A项,隶:隶属。

答案:A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三山者鼎趾立C.草木行列,烟消日出D.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解析:A项,名:名词作动词,命名;B项,鼎趾:名词作状语,像宝鼎的足一样;C 项,行:名词作动词,排列。

答案:D5. 给下面“以”字的用法分类:①盖以其陿多阻②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③人以屋室巨丽相矜④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⑤闽以险且远⑥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⑦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介词:________连词:________(只填序号)解析:②连词,表并列;⑥连词,表承接;其余均为介词。

答案:介词:①③④⑤⑦连词:②⑥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3题。

闽,故隶周者也。

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

其途或逆坂如缘,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

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

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

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其.水陆之险如此。

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

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

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一)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连续、连接 B .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踬:跌倒 C .岂虚.也哉 虚:空虚 D .山相属.无间断 属:连接解析:C 项,虚:不真实,虚假。

答案:C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B.⎩⎪⎨⎪⎧ 不敢以.舟楫自任也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C.⎩⎪⎨⎪⎧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D.⎩⎪⎨⎪⎧其.状若蚓结其.水陆之险如此解析:C 项,均为介词,“在”。

A 项,成为/介词,替。

B 项,凭借/因为。

D 项,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

答案:C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1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

C.作者对于程师孟治郡的业绩,单刀直入又纡徐和缓,将其政绩曲折地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D.作者第1段写闽地“远且险”,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入手,而各又分别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部分落笔,条理清楚。

解析:C项的“单刀直入”错。

答案:C9.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到秦朝时,开拓它的区域,列于华夏统辖区域内,开始并为秦朝的闽中郡。

(2)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

(二)10.下面各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州治.侯官治:以……为官署所在地B.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属:集中C.其城之内外皆涂.涂:途路D.佛、老子之徒.徒:……的人解析:D项,徒:徒弟。

答案:D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A.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B.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C.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虚”和“丰”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A项,多:形容词用作动词,有很多。

C项,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全部看到。

D项,穷: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答案:B12.下面关于选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2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

B.文章第2段所介绍的福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气,为下文程师孟“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的介绍作了铺垫,思路缜密。

C.第3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道山之亭”的胜景,以表现“其志壮哉!”D.文章末段先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后介绍其辗转任职的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含蓄蕴藉。

解析:C项,“在城中道山之上”误,据原文“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可知“道山”是道家之山。

答案:C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

(2)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徐孺子祠堂记曾巩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

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

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

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

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

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

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①,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

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

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

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

”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②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

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

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

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

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

”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

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③,率州之宾属拜焉。

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