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自考变态心理学(5626)应考资料一、名词解释: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简称环境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
换言之,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主观直觉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
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妄想是一种错误、委屈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
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志活动与正常人的意志相违背,难以理解。
例如伤害自己等。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
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刻板动作是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
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
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
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
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
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
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思维内容障碍之一。
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另外,国内临床医学专家将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和行为两大部分,所以强迫观念也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感知综合障碍指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
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如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字意联想(意联)。
多见躁狂症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
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思维内容障碍之一。
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强迫行为是强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状”,是指按某种规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主要包括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定式动作等。
癔症性躯体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一组病症。
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而缺乏相应的机体器质性改变的基础。
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多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在16-35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超过40岁,心理暗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性精神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等引起。
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情绪暴发、遗忘、身体障碍等。
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和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可因暗示诱发或消失;有反复发作倾向。
多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16-35岁之间,少数病人超过40岁女性多于男性。
心理暗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
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家”。
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
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牲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PTSD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
这些经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上的胁迫。
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
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遗症。
癔症性漫游症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在急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发病,病人几乎总是从不顺心的住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他人看不出其言行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后对病中经过不能回忆或仅能片断回忆。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
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
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退。
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或灾民之中。
暴露疗法是指让病人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疗法;另一类是缓慢暴露法,即系统脱敏法。
它是治疗恐怖症和强迫症等神经症最常用的行为疗法。
其治疗方式是使用与应激有关的诱发刺激(如商场、公共车辆、会场等),通过有步骤地反复暴露取得适应来消除病人的应激反应。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
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往,不合群。
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显得与世隔绝。
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
最主要的特征是缺乏人际交往,有一个普遍式的模式就是脱离了各类社会关系,很少与人接触,常独处。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格异常等。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性格,而另外一个是气质。
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比如说,同样是劳动,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的人动作快,但质量不高,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
气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分类,指的是患者既有抑郁症也有躁狂症。
抑郁症与躁狂症是两个不同的病症,两者的外在表现相反,当抑郁症者出现了躁狂后,就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
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患者先有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导致长时间失眠,接着就会出现躁狂。
三元认知学说:贝克基于对大量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提出的一种理论。
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所产生的森田博士的人际关系疗法:是有意通过与他人进行语言与非语言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提高心理激活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
本病实际上是多源的,常见于精神科和内外科各科。
心境障碍是指悲伤或情绪高涨显得十分强烈,并且持久,超过了对生活事件应激反应的程度。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且均不符合狂躁或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
轻度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十分愉悦、活跃和积极,且在社会生活中会作一些承诺;但转变为抑郁时,不再乐观自信,而成为痛苦的“失败者”。
随后可能回到情绪相对正常的时期,或者又转变为轻度的情绪高涨。
一般心境相对正常的间歇期克长达数月,其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心境不稳定,这种心境的波动于生活应激吴明显关系,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过去有人称为“环性人格”。
恶劣心境障碍:指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
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心境恶劣也称为心境恶劣障碍,是情感性障碍的一个类型,类似于不严重的重性抑郁症的慢性形式,但是心境恶劣患者常有重性抑郁症的发作。
心境恶劣与重性抑郁症相比,病程周期性变化不明显,抑郁状态相对恒定,但程度较轻。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力缺损,病程多迁延,呈反复甲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自知力缺乏:自知力是患者对自身精神状态的正确认识和判断能力。
在精神病的早期,有些患者自知力尚存,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常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异常的心理体验丧失了判断力,否认患病,并拒绝就医治疗,称之为自知力缺乏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显著地特征之一,是一种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