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lumbar muscle strain)
别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1]
背侧腰背筋膜和腰肌长时间牵张收缩所致肌肉慢性劳损积累引起的,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病因[2]:
1.急性腰扭伤后治疗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当。

2.长期反复的、积累的过度腰部运动及过度负荷
久坐如何导致慢性腰肌劳损[1]:
正常情况下,腰椎两侧横突所附丽的肌肉和筋膜在相互拮抗或协同的作用下,维持着人体重心相对的稳定,完成腰部各种活动。

腰椎横突尖部承受的应力来自前后两个方面:后部腰背筋膜、骶棘肌、多裂肌和前方腰方肌和横突棘肌,许多都附着在横突。

L3位于脊柱前凸的顶端,居全腰椎中心;L3横突最长,是应力集中区.
经常久坐弯腰时,腹肌放松,上半身重量全由腰肌负担,横突尖部(特别L3横突)直接承受最大的牵拉张力,日久发生腰肌损伤,引起局部组织的炎性渗出、充血、肿胀,继而发生滑膜、纤维组织等无菌性炎性反应,形成腰肌劳损第一个体征:L3横突压痛点。

无菌性炎性反应产物可刺激邻近的臀上皮神经纤维,导致半侧臀部产生压痛点,且使腰痛放射至大腿外侧至膝关节和小腿肚酸困不适。

L3附近肌肉:
1、竖脊肌。

以总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其中中间为最长肌,止于横突及其附近肋骨;
2、横突棘肌。

由多个斜肌束组成,排列于由骶骨至枕骨的整个脊柱的背面,为竖脊肌所掩盖。

肌束起自下位椎骨的横突,斜向内上方,跨越1-6个椎骨不
等,止于棘突。

3、横突间肌。

在相邻的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腰颈部比较发达。

4、骶棘肌。

起自骶骨背面,骶结节韧带,腰椎棘突,髂嵴后部腰背筋膜,止于肋骨、椎骨的横突和棘突以及颞骨乳突等。

5、腰方肌起自髂嵴,止于第十二肋骨和上位四个腰椎
6、腰大肌起自第十二胸椎下缘,全部腰椎体外侧面和横突,止于股骨小转子。

临床表现:
1.腰部酸痛或胀痛,部分刺痛或灼痛。

2.劳累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

3.不能坚持弯腰工作。

常被迫时时伸腰或以拳头击腰部以缓解疼痛。

4.腰部有压痛点,多在骶棘肌处,髂骨脊后部、骶骨后骶棘肌止点处或腰椎横突处。

5.腰部外形及活动多无异常,也无明显腰肌痉挛,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

体征[1]
(1)压痛点:一侧或两侧L3横突部位
(2)神经系统检查:伸拇肌肌力正常,小腿及踝足部感觉正常,直腿抬高试验(+\-)
影像学检查:无腰椎椎体及椎间盘明显器质性改变。

治疗[3]:
1.避免过劳、矫正不良体位。

2.适当功能锻炼
3.理疗、推拿、按摩等舒筋活血疗法。

4.药物治疗
5.封闭疗法
6.物理治疗
7.手术治疗
高发人群[4]:
坐姿为职业的人
近年更多发于无节制玩电脑、玩手机的年轻人
预防[5]:
1.防止潮湿,寒冷受凉
2.急性腰扭伤应积极治疗,安心休息,防止转成慢性。

3.体育运动或剧烈活动时要做好准备活动。

4.纠正不良的工作姿势
5.防止过劳
6.使用硬板软垫床
7.注意减肥
如何区分腰椎间盘突出与腰肌劳损[6]: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受到相应的损伤所引起的。

纤维环受到破裂,已变性的髓核组织由纤维环的薄弱处或破裂处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引起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甚至产生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

1.一看有无腿痛: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的腿痛。

不同的是,腰肌劳损通常只有腰痛,即使有腰痛也无明确节段分布,不放射到踝、足部。

2.二看压痛点是中间还是两边:
对于纯腰痛的患者而言,部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棘突或棘间隙有压痛,压痛点主要位于棘突旁,距离中线1.5~3cm处,即背部中间。

腰肌劳损患者通常腰椎棘突间无压痛,而腰背肌局部有压痛,即在远离背部中线的腰背部两边的肌肉。

3.三看活动是否受限: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往往向前、后、左、右至少一个方向活动腰部困难。

腰肌劳损患者腰部活动度一般影响不大,通常是早晨起床或久坐起立时,腰背痛诱发加剧,相反活动开来后可明显缓解。

[1]叶启彬. 腰肌劳损的发病机制与防治[J]. 武警医学,2017,(11)
[2]肖爽. 腰肌劳损的防治[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3,(2):20-21.
[3]任园春. 腰肌劳损的体育锻炼[J]. 中老年保健,2005,(11):26-27.
[4]尹锦绣. 腰痛片治疗腰肌劳损76例疗效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3):35.
[5]韩咏霞. 劳累性腰痛与腰肌劳损是一回事吗[J]. 求医问药,2006,(8):16.
[6] 谢晓《中外女性健康(上半月)》- 2012年10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