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学基础课程考试要点
狄德罗:美在关系
• 对于“关系”他做出了三种解释,每一种关系对应 于不同类型的美:
• 其一,孤立事物的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 称等关系中所产生的美,被称为“真实的美”;
• 其二,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在对比中所产生的 美,被称为“相对的美”;
• 其三,由事物而关系到人,并在我们身上引起美 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 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美是第二性的观念形态的美
• 艺术是什么 • 所谓艺术,就是人类创造的具有感性美的精神产
品。
• 艺术的起源 • 1、艺术起源于“模仿” • 2、艺术起源于“游戏” • 3、艺术起源于“表现” • 4、艺术起源于“巫术” • 5、艺术起源于“劳动”
• 悲剧的本质
• 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 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代表 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 定。
• 传神:不仅仅指的是传达出人物的精神个性和内 在生命。还牵涉到“形”与“神”的关系。要通过个 体的感性存在去捕捉人生哲理或人生境界。
• 气韵:所谓气韵,就是指人物的精神风貌,这一 概念也是来自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气韵生动就 要求不仅所画的人物的外形要相似,而且还应该 能够充分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风。
• 西方美学史上对悲剧艺术的划分:
• “命运悲剧”:反映了“超人”的社会力量与自然力 量和人的矛盾冲突(古希腊时期)
• “性格悲剧”:由人物性格造成的悲剧(文艺复兴 时期到19世纪)
• “社会悲剧”:描写了社会与个人之间或社会环境 本身的冲突和对抗(19世纪的近代悲剧)
• 喜剧性艺术的特征是“寓庄于谐”
• 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 “美育是情感教育”的思想——梁启超
• 纯艺术教育美育思想——王国维
• “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思想——蔡元培
• 审美教育的内涵
•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 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 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 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 性,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方式。
柏拉图
理式世界
最真实
模仿
现实世界
模仿
不真实
艺术世界
和真理隔了三层
• 从总体上看,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带有唯心主义色 彩,而且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们意识 中的概念绝对化、实体化了。
• 康德
• 他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审美与认识与伦 理鲜明地区别开来。美不仅和实际利害无关,不 同于指向生理的功利实践活动,而且和概念无 关,不同于逻辑推理和概念判断,同时也和目的 无关,不同于道德上的善。
美与真、善的统一 (1)真、善是美的基础,是美的本质的内在成
分,没有真、善就没有美。 (2)美是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的统一 (3)真、善本身并不等于美。
• 审美活动的意义 • 1. 只有在接受者的审美活动中,美才能体现出
来,让潜在的美得以显现。
• 2. 审美活动能够创造懂得美,欣赏美的主体。 • 3. 审美活动影响着美的创造。 • 4. 审美活动还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具有人道主义
• 从根本上说,审美是对象的形式(不是存在和内 容)所引起的一种愉快的感觉。这种形式之所以 能引起快感,是由于它适应了人的想象力和知解 力,使这些功能可以自由活动并且和谐合作。审 美的快感就是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感知和肯定。
• 美≠一般快感,美≠善。美的特点在不涉及利 害计较,不涉及欲念和概念。
• 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 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 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 的。
• 审美意识发生的特点 • 总是功利先于审美,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 狭义上的美感:
•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 感受。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 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
• 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 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 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 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 “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所体现的深刻社会内容; “谐”则指主题思想所赖以表现的形式是诙谐可笑 的。
• 在喜剧中“庄”与“谐”是处于辩证统一的状态。
• 形式美的定义 • 美的事物的感性外观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显现
出来的美。
• 形式美的特征 • 1.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性 • 2.形式美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 3.形式美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
功能。
• 审美方式: • 日常式审美、 鉴赏式审美、研究式审美
• 自然美分类:
• 1、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 • 2、经过一般人类劳动加工改造的自然美。 • 3、经过艺术加工的自然美(严格地讲应该是艺术美)
• 自然美的本质: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的
产物。
• 自然美的特点: • 自然美的自然性 • 侧重于形式美 • 侧重于形式美
• 社会生活和艺术美的关系:艺术美根源于社会生 活。 艺术创造的物质材料来自社会生活。 艺术创造的素材来自社会生活。 艺术家的创造激情来自生活实践。 艺术技巧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实践。
• 艺术美出现Biblioteka 必然性:•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深入发展和渐趋独立,社会 生活中的美和自然中的美都已经无法满足人的审 美需求。
课程结构
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2.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2课时) 3.美感论 (2课时) 4.自然美 5.社会美 6.艺术美 (3课时) 7.形式美 8.美学基础 9.美育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几种代表观点: 一:苏格拉底:美即是善 二:柏拉图:美是理念论 三:亚里士多德:美在形式 四:普洛丁:美来自神明的理式 五:康德:美是无利害的快感 六: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七:狄德罗:美在关系 八: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
• 想象
• 再造想象:根据现成的语言或其他手段的描绘, 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得新形象的过程。比如,根 据曹雪芹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塑造林黛玉的 形象。这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客观制约与主观 能动之间的互动统一。
• 创造想象:不根据现成的描绘,而是运用记忆中 的表象,独立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最 为常见的文学手法之一。
• 在后两者中,美的事物都过于纷乱,或者侧重于 形式,或者侧重于内容,无法达到内容与形式的 有机统一,而艺术美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一矛 盾。
• 艺术美的特点: •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2)艺术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3)艺术美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 (4)艺术美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 (5)艺术美具有创造性
常的审美,两者缺一不可 • 3、想象,想象分为联想和想象 • 4、情感
• 联想:
• 接近联想(时间、空间的接近)
• 相似联想(性质上、形态上的类似)
• 对比联想(事物之间具有相反的特征)。
• 联想的共同点是,都要受到当时感知对象的引 发,是在以直接感知时所产生的表象为基础而展 开的一种想象。但是,高一级的想象,则不易靠 当时的直接感知,而是凭借记忆中所储存的表 象,通过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 广义上的美感:
•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 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 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 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 的审美意识系统。
• 美感的心理活动要素及相互关系 • 1、感知,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 • 2、理解,感性和理性的互相作用,才可能完成正
东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几种代表观点: 一:儒家:强调社会功利性,尽善尽美,文以载道 二:道家:美是超功利性的,最高境界是自由 三:墨家:非乐 四:唐代张彦远:重在“得意” 五:宋代郭熙:“大意”论 六:清代叶燮:美是客观的、自然的
中国古代主要的美学范畴
几种代表观点: 一:中和: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风骨:情与理的统一 三:传神:捕捉人生哲理或人生境界 四:意境: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
• 美与真、善的关系
•真
善
•↓
↓
• 知识
意
•↓
↓
• 理智的愉悦 道德的愉悦
美 ↓ 情 ↓ 审美的愉悦
真: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即客观规 律。
•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是绝对价值 • 其负价值:假
善: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发展需要的社会规范,既
社会功利价值。 • 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 是相对价值。 • 其负价值是:恶
调和境界 五:气韵:充分表现人物的精神面风
• 中和:这是我国古人对美的基本认识,决定着我 国古代美学艺术的基本风貌。这个美学范畴包括 了“中”与“和”两个方面。和,就是多样性的统 一,这种多样性是各种对立因素的表现。和的最 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社会都是和谐 统一的。
• 风骨: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风就是情感 的表现与抒发,这样才能感染人。风还跟气有 关,也就是与情感相呼应得气质、个性,天才 等,当它们表现于中时,也就成为作品的气势和 感染力量。因此风与情、气相联。骨主要指的是 作家的理性和人格联系在一起的。风与骨的统 一,就是情与理的统一。
• 社会美 • 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
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
• 社会美的特征 • 1、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 2、社会美和理想有密切的联系 • 3、社会美重在内容
社会美的本质 • 社会美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的显
现。 • 显现为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