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原理》
b 高速夹带消耗功;
c 水珠速度低,打击叶栅背弧 d 过冷现象,凝结滞后
17
(2)解决办法 :
a 采用去湿装置; 捕水槽、捕水室等, 以减少蒸汽中的水分。 b 提高叶片本身的抗 湿能力. 在动叶片进汽边背弧
加焊硬质合金、电火
花处理等。
18
(3) 经 验 公 式 :
' △hx (1 x m )hu
△ht
Gt
G
hu'
式 中 , G ------ 级 流量; kg/s
hu ' ------ 级的 轮周有效比焓降,kJ/kg ;
hu '=ht* (hnξ hbξ hc2 hl h )
16
6 .
湿 汽 损 失
(1)产 生 原 因 :
a 凝结,减少作功;
3 k1dxa f 2.3 10 sin 1ls 3
△h f f P t
级的理想功率
Pt
7
4, 部 分 进 汽 损 失
采用部分进汽,就产生了部分
进 汽 损 失 , 由 “ 鼓 风” 损 失 和
“斥汽”损失两部分所组成的。 “鼓 风” 损 失 发生在不装喷嘴的弧段上,有停滞的蒸汽。 “ 斥 汽 损 失 ” 发生在装有喷嘴的进汽弧段内,有停滞蒸汽的动叶转到进汽 弧段时,从喷嘴出来的汽流吹这部分蒸汽。 在喷嘴 出口端 的A点存 在着漏 汽;而 在B 点 又存在 着抽吸 作用 减少部分进汽损失:增加部分进汽度。要选择合适的部分进汽度。
30
(2)沿叶高相对节距不同所引起的损失:
偏 离最 佳 的 相 对 节 距 ,造 成 效 率 下 降 。
(3) 轴向间隙中汽流径向流动所引起的损失:
离心力作用下产生径向流动。
二
长叶片级概述设计方法
长叶片级的设计普遍采用径向平衡法。这种设计方法的关键是确定轴 向间隙中气流的径向平衡条件;使叶片沿叶高的扭曲规律和气流沿叶高 的变化规律相适应。
32
二、蒸汽在动叶通道中的流动
蒸汽动叶通道可视为旋转的喷嘴,蒸汽在两者通道个的流
动规律,均可类比。学习本节内容,建议以下列要点为序: (1)动叶栅通道的纳构和形状; (2)动叶通道前后的压力; (3)动叶通道进出口速度;
(4)动叶通道中的流量;
(5)蒸汽作用在动叶片上的力; (6)蒸汽所作的轮周功。
§ 1—5 汽轮机级内损失和级效率
一 级内损失
叶高损失 喷嘴损失
扇形损失
叶轮摩擦损失 部分进汽损失
动叶损失
余速损失
漏汽损失
湿汽损失
轮周效率
级效率(相对内效率)
1
1 , 叶 高 损 失
(1)产生原因: 当 叶 片 较 短 ( 叶 高 l< 1 2 --1 5mm) 时 , 叶 高 损 失 明 显增加。 (2)减少办法: 采 用 部 分 进 汽(调节 级)、减少叶栅平均直径 。
( 1) 隔 板 漏 汽 量 的 计 算
G p p Ap C1 p
v1t p Ap
* 2hn
v1t Z p
v1t --汽封齿出口蒸汽理想比容,m3/kg
Zp--汽封齿齿
p --汽封流量系数
A p--汽封间隙面积 clp--汽封齿出口流速
14
( 2) 动 叶 顶 漏 汽 量 的 计 算
l ----- 叶 栅 高 度 ( m m ) 。
3
经验公式2:
hl ζ e E0
2 ζ e a1x a / ln
式 中 , a1 ——经 验 系 数 , a = 9.9 ( 单 列 级 ) ; a = 27.6 ( 双 列 级 ) ;
ln ----- 喷管 高 度 ( m m ) 。
4
2 ,扇 形 损 失
而
,
(kJ / kg )
( 1----110 )
1 3 △hw Be (1 e 0.5ec ) xa E0 e
1 Zn △hs Ce xa E0 e dn
上 三 式 中 , e ----- 部 分 进 汽 度 ;
ec ----- 装有护套的弧段长度与整个圆周之比 ;
E0 ------- 级 的 理 想 能 量 ;
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动静之间的间隙;
4、整个级的热力过程线。
36
1.汽轮机的级 2.反动度。 3.滞止参数 4.临界压比 5.轮周效率。 6.级的余速损失 7.最佳速度比。 8.部分进汽度。 9.级的相对内效率
1
(1---- 100 )
5
3, 叶 轮 摩 擦 损 失 (1)产生原因: A 叶轮轮面与蒸汽及蒸汽之间
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摩擦。
B 涡流运动。
(2)减少叶轮摩擦损失: 减少叶轮与隔板间的轴向距离,或提 高叶轮表面光洁度
6
(3)计算公式
经验公式计算:
u 3 2 1 Pf k1 ( ) d 100 v
8
4, 部 分 进 汽 损 失
——发生在不装喷嘴的弧段内
——发生在有喷嘴的弧段内 把呆滞蒸汽推出并使之加速——消耗动能 叶轮高速旋转,在喷嘴组出口端处产生漏汽, 引起损失; 叶轮高速旋转,在喷嘴组进入端处产生抽汽, 干扰主流,引起损失;
9
总的部分进汽损失由以上两部分所组成,即
△he △hw △hs
35
五、级内损失和级效率 本节主要内容有:汽轮机级内的各项损失、级内效率、影 响级内效率的结构因素。 1、汽轮机级内的各项损失,除喷嘴损失、动叶损失、余速损
失外,其余所有的级内损失用和表示,方便绘制焓熵图。
2、级内的各项损失的经验公式不必死记硬背,只要掌握级内 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减小的方法.会计算即可,应对影响损失大 小的主要因素,应有明确的概念。 3、决定级内效率的,首先为级内热力因素,但级的结构因素
热 蒸 汽 本 身 , 使 动 叶 出 口排汽焓值升高。
hi 为 级 的 有 效 焓 降 , 它
表 示 1 kg 蒸 汽 所 具 有 的 理 想 能 量 最 后 转 化 为 有 效
功的能量。
hi 越 大 , 机 的 内 效 率
就越高。
20
(一) 级的相对内效率(级效率)
* h h t (hnξ hbξ hl h h f he h δ hx hc 2 ) i ri E0 ht* μ 1hc 2
31
一 蒸汽在喷嘴中的流动 蒸汽在喷嘴中的流动是汽轮机级的原埋的这础内容之一, 其重点可列为五小点: 1、喷嘴出口汽流速度的计算; 2、临界压力和临界压力比; 3、喷嘴截面积的变化规律; 4、蒸汽在喷嘴斜切部分的膨胀;
5、通过喷嘴的流量。
必须理解后熟练地牢记的公式:
* c1 2hn
* * G 0.648An p0 0
10
5 , 漏 汽 损 失
(1) 冲动级
GP不做功
GP还可能流入动叶汽道干 扰主流,消耗能量
消除措施:平衡孔,汽封
动叶顶部
叶顶前后有较大压差 叶顶与 隔板和持环之间有轴向和径向间隙
Gt不做功, 构成了叶顶的漏汽损失
消除措施:在围带上加汽封;减少扭叶片顶部的反动度。
11
12
13
通常采用齿形轴封。 漏汽量和漏汽损失计算方法如下:
, (k W)
( 1 ---- 101 )
式 中 , k 1------ 经验系数, k1 = 1~ 1 . 3 ;
d 、l、u ----- 级 的 平 均 直 径 、 叶 高 、 圆 周 速 度 ; v ------ 汽室中 蒸 汽 平均比 容 。 焓降来表示:
h f
或者
3600Pf D1
xa
------ 级 的 速 度 比 ;
Be ----- 系 数 , 单 列 级 , Be =0 . 15,
双 列 级 , Be = 0 . 5 5 ;
Z n ------- 喷 嘴 组 数 ;
Ce
------- 经 验 系 数 , 单 列 级 ,Ce = 0 . 0 12 , 双 列 级 ,
Ce = 0.016 。
34
四、级通流部分主要尺寸的确定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计算级通流部分的主要尺寸,即喷嘴叶栅 和动叫栅的出口高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部分进汽度 部分进汽度小,可使叶高增大,反之使叶高减小。它的选择 依据,应使部分进汽损失和叶高损失之和最小,这时的叶高为 最有利的叶高,这时的部分进汽度为最合适的部分进汽度。 2、动叶栅进口高度的选择:盖度。 3、冲动级反动度的选择 平均直径处反动度选择的主要依据足使叶根处的蒸汽不泄 不漏。 4、动、静叶栅面积比 反动度对级效率有极大的影响,保证的办法是用动、静叶栅 的面积比来实现,一定的反动度必有一定的动静叶栅面积比与 之对应。
级效率是衡量级内能量转换完善成度的最后指标。
影响因素:叶型、速比、反动度、叶栅高、级的结构、蒸汽性质
(二) 级的内功率
Dhi Pi 3600
D--级的进气量,kg/h;
△hi--级的有效比焓降 ,kJ/kg
21
三
级内损失对最佳速比的影响
1 损失与速比关系 h f hw 是 xa 的三次函数 hl 是 xa 的二次函数 hs 是 xa 的一次函数 2 速比与效率关系 级内损失使轮周效率降低, 使最佳速比减小
原因:叶栅出口汽流在径向有压差,存在径向流动,相对节距不是常数
除 平 均 直 径 外,存在 扇形 损 失 : (k J/ kg) △h E
0
( 1 ---- 99 )
0.7( ) 2
式中, d b / lb 称 为 径 高 比 。 扇形损失的大小与径高比 的 平 方 成 反 比。 当 > 8 ~ 12 时 , 级 应 该 采 用等截面直叶片。 当 < 8 ~ 12时, 则 应 采 用 扭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