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经济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近几年大学生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这对人力资源总体短缺的我国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失业现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失业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失衡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的录取人数不断创下新高。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随着1999年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取代,大学生似乎一夜之间成了“折翼天使”,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将通过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了,尤其是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供需比呈下降趋势,就业问题成为当代许多大学生最关心,也最迷茫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供求失衡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供求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其基本内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商品紧俏,是卖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给方,需求方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商品滞销,是买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方,没有供给方选择的余地。
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是商品,大学毕业生也是商品。
高等院校是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是紧缺商品,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供给方的高校,用人单位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紧缺商品,在市场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高校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市场上出现前两种情况,不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如果出现后一种情况,必将出现就业难。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供需
从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就业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毕业生供求结构的失衡。
由于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上未能有效围绕市场来进行调适,没有找好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产生了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一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与高校的无效供给之间的矛盾。
在全国7000万名技术工人中,中、高级工只占40%,与发达国家83%的比例相差甚远,造成我国各行业技术工人短缺的局面。
据南京人事局2003年统计,南京市对工科毕业生需求约为1.3万人,但只有5900人签约,尚缺口7000人;二是社会的有限需求与高校的过多供给之间的矛盾。
未就业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与其专业类似的人才一般已趋近或达到饱和的程度。
教育部有关数据表明,近年在高校招生增长最快的十个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率已全面下降,艺术类专业就是其中之一。
(三)急剧扩招带来需求关系的变化
往年资料统计: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的录取人数不断创下新高。
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1万人;2010年达631万人。
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108万人,2003年激增至212万,猛增到2009年的611万人,到今年的631万人。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然而。
随着1999年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
2001年,全国高校本科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2%,2002年为80%,2003年为70%,2004年为73%,
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而昔日的“天之骄子”也开始为寻找一份工作而奔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取代,大学生似乎一夜之间成了“折翼天使”,国家不再对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将通过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了,尤其是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供需比也呈下降趋势,“十年寒窗苦读,就业之路何在?”成为当代许多大学生最关心,也最迷茫的问题。
(四)大学生个人就业观念
导致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高校的原因也有大学生个人就业观念的原因,就如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人,他们愿意工作,具备劳动能力,并且拥有工作机会但是对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于是宁愿暂时选择失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现象。
从大学生选择市场的角度看,一些大学生认为就业岗位不适应自我实现的要求,以及认为报酬低或感觉就业岗位与文凭价值不相符,也会放弃马上就业,而选择自愿失业。
,对此我们应该做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正确地看待大学生失业现象。
政府应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劳动力市场,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高校应指导毕业生把握好择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从而降低大学生失业率,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结束语:
就我们大学而言,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是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的,所以我们在规划我们的大学生活时就应该合理设想我们未来的就业。
工资与劳动者的边际劳动替代率有关,而边际劳动替代率与劳动者的能力的大小及该能力的资源稀缺性有关。
因此,我们应在自己专业偏好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分析某专业的资源稀缺性。
资源稀缺性越高,对我们将来的就业就越有帮助。
在大学里,我们要不断用
知识来武装自己,全面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这会让我们在就业压力巨大的就业市场面前倍显轻松。
生命就如铁砧,越被敲打,越能发出火花,适当地给自己点压力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吧!
参考文献:
[1]赵修渝,陈杰.大学生失业现象的理论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
[2]姜丽美.大学生“新失业群体”需要绿色通道[J].社会经纬.
[3]大学生就业:适度选择.钱江晚报.
[4]郑春梅.政府"关注"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经济学消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