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善意取得及其物权追及力的关系

浅析善意取得及其物权追及力的关系

浅析善意取得及其物权追及力的关系=================================================================== ===========================[内容提要] 善意取得是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方式。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

物权追及力是保护权利人的标的物不论转辗于任何人之手,都可以追及物之所在并直接支配。

本文对善意取得的概念、价值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渊源及物权追及力的概念、效力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权衡善意取得与物权追及力之间矛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 物权法善意取得物权追及力善意第三人无权处分=================================================================== ===========================当前我国正在制定民法典,善意取得是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方式,应当规定在物权法中。

善意取得制度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项交易规则,其有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维护正常的商品交换,能有利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则》虽尚未确认善意取得制度,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却承认善意购买者可以取得对其购买的、依法可以转让的财产的所有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89条指出:“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一、善意取得概述(一)善意取得的含义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善意取得制度仅适用于动产;另一种认为善意取得既可适用于动产亦可适用于不动产。

从理论渊源上看,善意取得制度仅适用于动产;但从价值基础和理论基础上看,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不动产亦无不可。

按照法律的一般规则,只有所有权或受人之托、代他人处分的人才有处分或买卖财产的权利,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之物,属于一种侵权行为,其所为的法律行为须于事后取得其权利或经该他人之承认,始生效力,而且,所有权具有追及性,可直接向买受人追回原物。

但善意取得制度的意义在于阻却所有权人的追及,允许善意的买受人取得受让物的所有权,保护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已经完成的交易,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所有权人的利益。

因此,这就使善意取得制度与物权上的追及力之间的问题成为冲突,我们如何在厘定两者的界限呢?如何保护所有人和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呢?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怎么样抉择,这就涉及到了善意取得制度的价值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渊源。

(二)善意取得的价值基础善意取得制度,为近代以来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民法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其涉及民法财产所有权的静的安全与财产交易的动的安全之保护问题。

保护静的安全即是对所有权给予绝对的保护,保护财产交易的动的安全即是对财产流转的保护。

善意取得制度本质上是平衡所有权人利益和善意受让人利益的一项制度,一方面旨在一定程度维护所有权人的利益,保证所有权安全,保持社会秩序的平和稳定,另一方面又侧重维护善意受让人的利益,促进交易便捷和保护交易安全。

当在保护真正的权利人与保护善意受让人之间发生冲突时,应当侧重于保护善意受让人。

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护交易的安全,而且有利于鼓励交易;保护善意的受让人将使受让人形成一种对交易的合法性、对受让的标的物的不可追夺性的信赖与期待,这就对当事人从事交易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使其对交易产生安全感,并能大胆地从事交易。

保护善意的受让人将有利于建立一种真正的信用经济,并使权利的让渡能够顺利的、有秩序的进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保护这种有利社会经济发展的信用经济。

(三)善意取得的理论基础就实质来看,善意取得制度,是一种以牺牲财产的静的安全为代价而保护财产的动的安全的制度。

法律为何要牺牲财产的静的安全以保护财产的动的安全呢?这便涉及到善意取得存在的理论基础的问题。

关于善意取得存在的理论基础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观点:(1)取得时效说。

时效制度,以时间及时间之经过为其构成要素,而善意取得制度则与时间及时间之经过没有联系,所以,时效制度与善意取得制度是两种各自独立的制度。

(2)权利外形说。

占有人应推定其为法律上的所有者,故受让人有信赖之基础。

(3)法律赋权说。

善意取得是由于法律赋予占有人处分他人所有权的权能。

(4)占有效力说。

善意取得系由于受让人受让占有后,占有之效力便开始生效。

大多数学者认为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法律上承认占有公信力的逻辑结果,即赞成权利外形说。

善意取得是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方式,所有权属于物权,物权是一种对世权,物权对世人的对抗是以对方知情为前提的。

因此,物权必须具有向世人公开的手段,这就是占有和登记。

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为占有;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为登记。

物权的变动以占有和登记为公示方法,当事人如果信赖这种公示而为一定的行为,即使占有和登记所表现的物权状态与真实的物权状态不相符合,也不能影响物权变动的效力。

占有仅对动产具有公信力,即动产的占有人即被推定为所有权人。

第三人正是基于占有来判断无处分权人是所有人,因此信任他应有处分权而为交易行为的。

受让人信任的基础是占有的公信力。

对于不动产,只有登记证书才能表征所有权,标的物的转移占有并不移转所有权,只有经登记取得证书后才发生所有权移转的效力,但是,不动产交易也会因登记错误、疏漏、未登记等原因发生无权处分问题,若不动产交易中第三人取得不动产时出于善意,从保护善意第三人、维护交易秩序的目的出发,应当允许第三人获得不动产的所有权。

(四)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渊源一般认为,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以来以日耳曼法的制度设计为基础,又吸纳了罗马法上取得时效制度中的善意要件,从而得以产生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调整无权转让关系的法律有两种不同的立法原则,即罗马法的“任何人不得将大于其所有的权利让与他人”的原则;日耳曼法的基于“以手护手”观念,采纳的“所有人任意让他人占有其物的,只能请求该他人返还”的原则。

罗马法的原则侧重对所有权人的保护,日耳曼法的原则侧重对受让人利益的保护。

罗马法不承认善意取得制度,即使受让人为善意,所有权人也可对其主张所有物返还请求权。

但罗马法并非完全无视受让人的利益,而是规定善意受让人可主张时效取得。

日耳曼法认为一旦权利人将自己的财产让与他人占有,只能向占有人请求返还占有物,如占有人将财产移转给第三人时,权利人不得向第三人主张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而只能向转让人请求赔偿损失。

善意取得制度虽源于日耳曼法“以手护手”的原则,但二者在制度设计上仍存在差异。

日耳曼法“以手护手”原则采取的是限制所有权追及力之结构,而且适用时根本无须区分受让人为善意还是恶意;善意取得制度采取的是使受让人取得所有权之结构,其目的在于积极地使受让人取得所有权,而非仅仅消极的限制原所有权人之恢复请求权。

二、物权的追及力(一)关于物权追及力的定义对于这一概念的确定,学者认识不一。

第一种观点认为物权的追及力是指物权的标的不论辗转流入何人之手,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物权人均可以追及植物的所在行使物权的法律效力。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物权的追及力是指物权的标的不论辗转流入何人之手中,只要标的物的占有者不具备善意取得的条件,物权人都可以依法向物的不法占有人索取,请求其返还原物。

第三种观点认为物权的追及力是指物权成立后其标的物不论辗转于何人之手,物权的权利人均得追及物之所在,而直接支配其物的效力。

其中,第一种观点失之过于宽泛,不足以采。

后两种定义分别从请求权说与支配权说的角度对物权的追及力进行了定义,在这里,我认为从支配权的角度进行定义能]更好的反映物权的性质。

(二)物权追及力的效力善意取得制度的依法设立的目的,在于更好的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但是对与保护权利人利益也大有裨益。

在权利人向第三人主张返还请求权之前,物已因不可归责于善意第三人的原因灭失时,如无山已取得制度,则物的风险仍由权利人负担,反而对权利人不利。

在物权处分行为有效的前提下,第三人可依有效合同要无权处分人履行合同,支付标的物。

(1)但是,第三人为恶意时,即使无权处分人已经交付标的物,也不能获得标的物的圆满物权,原权利人仍可基于物上追及力向其主张返还物的请求权。

(2)在第三人为善意的情况下,无权处分人交付标的物之前,权利人仍对标的物享有所有权,可以根据物权追及力向无权处分人主张返还原物请求权。

此时,权利人如先行取回标的物,使其所有权恢复圆满状态,则导致无权处分人履行不能,善意第三人只能依有效的合同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违约责任。

(3)如善意第三人依债权请求权先行取得标的物,善意第三人则基于其“善意”,自无权处分人交付标的物时起,即可补正无权处分人的权利瑕疵取得标的物的物的圆满物权,使原权利人的所有权归于消灭。

此时,原权利人只能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侵权责任或返还不当得利。

(4)在善意第三人无偿受让标的物时,无权处分人并没有从善意第三人处取得价金,因而权利人无法向其主张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而只能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该侵权责任为一般侵权的性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如果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之物时不存在过错,不知道且不应当知道对标的的处分为无权处分,则将免除责任,那么权利人将无法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三、如何权衡善意取得制度与物权追及力的界限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侧重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物权追及力的适用,侧重于保护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这样就产生了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保护善意第三人,又要保护所有人,如何从中找出一个划清两者界限的标尺,如何找到两者相融合的契合点,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善意取得制度与物权追及力的维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辩证统一的。

既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也不能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下面就这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谈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一)从历史的起源上。

善意取得制度源于日耳曼法,物权的追及力效力则起源于罗马法。

罗马法的原则侧重对受让人利益的保护。

日耳曼法“以手护手”原则采取是限制所有权追及力的结构,而且适用时根本无需区分受让人为善意还是恶意;善意取得制度采取的是使受让人取得所有权之结构,其目的在于积极的使受让人取得所有权,而非仅仅消极的限制原所有人的物上请求权。

(二)从观念意识上。

对于权利人与善意第三人之间的利益谁重要不可一概而论,但从两者的思想意识上,权利人认为本是自己的标的物,在没有经自己许可的情况下,流转到他人之手中,肯定不会罢休,终究会上他人那里去讨“说法”,即主张返还请求权。

善意第三人认为自己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得的标的物,即获得一种所有权,他人无权追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