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点精练三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含答案)

对点精练三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 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含答案)

对点精练三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一、比对法专练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1.原文: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

元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历中书舍人。

群在内职,常以谠言正论闻于时。

宪宗嘉赏,降宣旨云:“自今后学士进状,并取崔群连署,然后进来。

”群以禁密之司,动为故事,自尔学士或恶直丑正,则其下学士无由上言。

群坚不奉诏,三疏论奏方允。

选项:崔群正直敢言,却难违圣意。

宪宗要求学士进奏要有崔群的署名才能呈上,崔群认为这容易成为定例,会阻碍学士的言路,坚决不奉诏,但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难违圣意”“最终还是妥协应允了”错,原文“三疏论奏方允”的意思是“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崔群最终也没有遵从圣意,是皇上做出了妥协。

参考译文崔群,字敦诗,清河武城人。

元和初年,被召担任翰林学士,还曾担任中书舍人。

崔群在内廷奉职,常因为直言正论闻名于当时。

宪宗赞赏他,下诏宣旨说:“从今以后学士进呈奏状,须同时有崔群的联合署名,然后才可以进呈上来。

”崔群认为宫禁的管理举措动辄成为定规,(那么)从此学士中就会有嫉害毁谤正直之士的人了,这样他下面的学士就无法进呈直言了。

因而崔群坚持不遵奉此诏,再三上疏议论方才获准。

2.原文:杜伏威,齐州章丘人。

少豪荡,不治生赀,与里人辅公祏约刎颈交。

公祏数盗姑家牧羊以馈伏威,县迹捕急,乃相与亡命为盗,时年十六。

选项:杜伏威豪爽放荡,不治生计。

他的好友辅公祏多次偷盗姑家的牧羊送给他,官府缉捕很急,二人因此一起逃亡江湖,聚众起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聚众起义”错,原文是说他“亡命为盗”。

参考译文杜伏威,是齐州章丘人。

年轻时强横放荡,不治生计,与同乡人辅公祏结成生死之交。

辅公祏多次盗窃姑母家牧养的羊赠送给杜伏威,县里跟踪追捕紧急,于是杜伏威同公祏一道逃亡做了强盗,当时十六岁。

3.原文:元澹,字行冲,以字显,后魏常山王素连之后。

少孤,养于外祖司农卿韦机。

及长,博学,尤通故训。

及进士第,累迁通事舍人。

选项:元行冲很有才学。

他早年凭借书法闻名于世,长大后,学识渊博,通晓训诂之学,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为通事舍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早年凭借书法闻名于世”错,文中“以字显”的意思是以他的字“行冲”显名于世,这里的“字”不是书法的意思,曲解文意。

参考译文元澹,字行冲,以字“行冲”显名于世,是后魏常山王元素连的后代。

元行冲小时候就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父司农卿韦机门下。

等长大后,学识渊博,尤其通晓训诂之学。

等考中进士,多次升迁为通事舍人。

4.原文: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遂建百万仓于直沽,城天津卫。

先是,漕舟行海上,岛人畏漕卒,多闭匿。

瑄招令互市,平其直,人交便之。

选项:陈瑄总督海运,运筹处理得当。

运送粮食,解决北京、辽东粮饷;在直沽建造大型粮仓,守卫天津城;设立互市,公平交易,让民众得到便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守卫天津城”错,原文“城天津卫”是“修筑天津卫城”之意。

参考译文永乐元年,皇上命陈瑄充任总兵官,总督海运,将四十九万多石粮食输运到北京和辽东。

陈瑄就在直沽修建了可容一百万石粮食的仓库,筑天津卫城。

在此之前,运粮船航行海上,岛上居民害怕运粮兵,多躲藏起来。

陈瑄招他们出来,令互相贸易,给价公平,人们都很方便。

5.原文: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

初,毗随兄评从袁绍。

太祖为司空,辟之,毗难贰其主,不应命。

绍薨而辅其长子谭。

及绍二子尚攻兄谭,谭使毗诣太祖求和。

时太祖将征荆州,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

今河北岁凶,而袁氏兄弟龃龉,有违天道,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三国志·辛毗传》)选项:辛毗跟随哥哥投奔袁绍,袁绍死后辅佐其长子袁谭,虽然觉得袁氏兄弟不和睦,有违天道,但不愿背弃故主,所以没有接受太祖征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张冠李戴。

辛毗不愿背弃的是袁绍,而不是袁谭。

根据上下文,“毗难贰其主”中的“主”是袁绍。

参考译文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

当初,他随兄长辛评跟从袁绍。

太祖做司空时,征召他,辛毗难以背叛旧主,没有答应。

袁绍死后他辅佐袁绍的长子袁谭。

后来袁绍的二儿子袁尚攻打兄长袁谭,袁谭派辛毗向太祖求救。

当时太祖将要讨伐荆州,对辛毗说:“袁谭可以相信吗?袁尚一定可以击败吗?”辛毗说:“明公不要问真假,只应当看到他们的形势。

现在河北年成不好,袁氏兄弟又相互争斗,有违天道,这是老天灭亡袁尚的时候。

”6.原文:先君讳镇,字某。

居德清君(指柳镇之父)之丧,哀有过而礼不逾,为士者咸服。

服既除,吏部命为太常博士。

(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选项:柳镇为父亲德清君守丧期间,悲哀得非常厉害却行为不失礼数,有见识的人都非常佩服他,吏部还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时间有误。

吏部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是在其守丧期满后,而不是“守丧期间”。

参考译文我去世的父亲名字叫柳镇,字某。

先父为德清君守丧,悲哀得非常厉害却行为不失礼数,有见识的人都非常佩服他。

守丧期满,吏部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

7.原文: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

若拙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

时符彦卿在镇,光赞居幕下,若拙得以就养。

俄又举进士,王祐典贡举,擢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

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敏赡,改著作佐郎。

选项:李若拙机敏渊博,深受众人赞赏。

他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王祐将他列在上等,并任命他为密州防御推官,后来他又因科考成绩优异而改任著作佐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改任著作佐郎”是因为“太祖赞赏他的机敏渊博”。

参考译文李若拙,字藏用,京兆万年人。

李若拙起初靠父荫补任太庙斋郎,又考取拔萃科,被任命为大名府户曹参军。

当时符彦卿在军镇,李光赞在其幕府,李若拙得以侍养父亲。

很快他又考中进士,王祐当时主持科举,他将李若拙列在上等,李若拙被任命为密州防御推官。

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赞赏他的机敏渊博,改任他为著作佐郎。

8.原文:未几,(王世积)授蕲州总管。

平陈之役,以舟师自蕲水趣九江,与陈将纪瑱战于蕲口,大破之。

既而晋王广已平丹阳,世积于是移书告谕,遣千金公权始璋略取新蔡。

陈江州司马黄偲弃城而遁,始璋入据其城。

世积继至,陈豫章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等,及鄱阳、临川守将,并诣世积降。

选项:王世积领兵作战,威慑四方。

任蕲州总管时,他率水军在蕲口大胜陈将纪瑱,江州司马闻风而逃,豫章、庐陵、鄱阳、临川等地都来投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千金公权始璋攻占新蔡之后,江州司马弃城逃走,王世积在这之后才赶到。

参考译文不久,(王世积)被授为蕲州总管。

在平定陈国的战争中,他率水军从蕲水奔赴九江,与陈国将领纪瑱大战于蕲口,大破陈军。

随后晋王杨广平定丹阳,王世积于是送信到各地,告谕陈将投降,并派千金公权始璋攻占新蔡。

陈国的江州司马黄偲弃城逃走,权始璋入据其城。

王世积随即到达,陈国的豫州太守徐璒、庐陵太守萧廉等,以及鄱阳、临川的守将,都到王世积处投降。

二、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高睿身长七尺,容仪甚伟,闲习吏职,有知人之鉴。

二年,出为定州刺史,加抚军将军、六州大都督,时年十七。

睿留心庶事,纠摘奸非,劝课农桑,接礼民俊,所部大治,称为良牧。

六年,诏睿领山东兵数万监筑长城。

于时盛夏六月,睿在途中,屏除盖扇,亲与军人同其劳苦。

而定州先有冰室,每岁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犯暑热,遂遣舆冰,倍道追送。

正值日中停车,炎赫尤甚,人皆不堪,而送冰者至,咸谓得冰一时之要。

睿乃对之叹息云:“三军之人,皆饮温水,吾以何义,独进寒冰?非追名古将,实情所不忍。

”遂至消液,竟不一尝。

兵人感悦,遐迩称叹。

先是,役徒罢作,任其自返。

丁壮之辈,各自先归;羸弱之徒,弃在山北,加以饥病,多致僵殒。

睿于是亲帅所部,与之俱还,配合州乡,部分营伍,督帅监领,强弱相持,遇善水草,即为停顿,分有馀,赡不足,屯以全者十三四焉。

天统中,拜司空,摄录尚书事。

突厥尝侵轶至并州,帝亲御戎,六军进止皆令取睿节度。

以功复封宣城郡公。

摄宗正卿,进拜太尉,监议五礼。

睿久典朝政,清真自守,誉望日隆,渐被疏忌,乃撰古之忠臣义士,号曰《要言》,以致其意。

世祖崩,葬后数日,睿与冯翊王润、安德王延宗及元文遥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任。

”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兖州刺史。

太后曰:“士开旧经驱使,欲留过百日。

”睿正色不许。

数日之内,太后数以为言。

有中官要人知太后密旨,谓睿曰:“太后意既如此,殿下何宜苦违。

”睿曰:“吾国家事重,死且不避,若贪生苟全,令国家扰攘,非吾志也。

”遂重进言,词理恳切。

太后令酌酒赐睿。

睿正色曰:“今论国家大事,非为卮酒!”言讫便出。

出至永巷,遇兵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拉而杀之,时年三十六。

大雾三日,朝野冤惜之。

期年后,诏听以王礼葬,竟无赠谥焉。

(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睿相貌堂堂,仪表出众。

他少年得志,政务娴熟,知人善任。

天保二年,就外放担任定州刺史,加抚军将军、六州大都督。

B.高睿关心、爱护百姓。

天保六年,高睿率领几万太行山以东的士兵监修长城,完成任务后,他率领军队精心护送服劳役的人返回家乡。

C.高睿曾深受皇帝器重。

皇帝亲征,抗击突厥的侵扰,六军调度全交给高睿指挥。

曾兼任宗正卿,任太尉,主持国家五礼的修订。

D.高睿忠心为国。

高睿不听宦官的劝说,拒绝太后的利诱,坚决要求和士开离开宫廷,并因此被太后派人杀害,年仅三十六岁。

相关主题